當全世界都說「復常」,香港教會是否也要復常呢?問題是「復」甚麼「常」呢?疫情後叫「新常態」,那麼疫情前便是「舊常態」。現時教會是否正為疫後缺事奉人手、缺乏奉獻而擔憂惆悵呢?問題是為何教會要回到「舊常態」?讓我們先看看香港教會的「舊常態」,才決定是否要「返回」吧!
教會的舊常態、新常態
2020 年以前的十多年,我經常被邀請到不同教會、基督教機構及企業進行培訓。在多次的地產從業員培訓中,都有經紀問我類似問題:「呂
SIR,你知道全香港最浪費土地資源的是哪些公司嗎?」他們通常未讓我回答便說:「是教會啊!」場面非常尷尬。
你的教會在疫情前是否都是在「浪費地土」?一星期七天,你的教會運用了多少天?
2019 年香港教會普查資料顯示,「假設教會每次崇拜平均為三小時,教會每天開放八小時,最高使用率的週日是
92.8%,週六的使用率是
15.2%,週一至週五的使用率只有
0.7%」。教會只集中在週日運作,這樣的舊常態是我們想返回的嗎? 當世界已善加運用線上及線下的連繫,教會又怎樣?疫情時全城停止實體聚會,教會立刻應變開始使用新媒體和應用程式軟件(如
Zoom),並開展網上崇拜。有教會跟我分享,以往害怕接觸新科技的年長弟兄姊妹竟然成為教會
Zoom 小組的負責人;一位姊妹更與筆者說:「新冠疫情或許是上帝拆了全世界教會的牆,以致教會不被困在建築物內,而是要把福音傳開去。你看!現在福音可以透過網絡廣傳。」
教會的原有常態
使徒行傳中的教會相信是教會原有的常態:「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着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
46-47)初代教會原來不是閒置的,他們天天都「用」教會,他們一起用飯、「得眾民的喜愛」。這些都是教會的特質。
香港教會要回到原來的常態並不是天方夜譚,因為現今已有好些教會做到了。其中的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旺角堂曾是閒置的教會,從一星期只用教會一兩天,到現在已一星期七天用盡堂會各處,最近又買了另一處空間,用作關懷露宿者及食物銀行,更租了另一處空間作社區中心,關顧有特殊教育需要(
SEN)的學童及其家庭,因而出現很大的轉化和增長。會眾人數從六七十位到疫情前的三百多位;從很少信徒參與事奉,到現在全教會熱心事奉;疫情期間還有一支逾百人的義工隊,每天派五百個家庭的需用物資。為何這教會在幾年間有那麼大的轉化?筆者知道有好幾間不同規模的教會已因這教會的經驗而開始經歷重大轉化。原來他們都抱持「一家教會」(
One Church)的神學理念。
教會本質與核心:「一家教會」
史耐達(
Howard Snyder)在《解讀教會 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中以極好的比喻理解教會與基督的關係:「若一間教會真正是基督的身體,便會有耶穌的
DNA……以聖經為本的教會論會強調教會是身體,唯獨耶穌是頭。」
1 聖經中「基督的身體」是保羅獨特的教會課題,這「身體」包括地方教會或普世教會。陳若愚觀察到,羅馬書和哥林多前書較多從地方教會的處境探討這課題;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則集中闡釋普世教會在基督裏的身分、生活與使命。
2 以弗所書記載教會是神的身體:「
又將萬有服在祂的腳下,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
22-23)「教會」指地方教會連於那萬有之首而成為一。所有個體連於耶穌,同一時間,一個主體代表所有信徒。
3 這便是「一家教會」的神學理念。耶穌的DNA 是甚麼?我想到祂在路加福音的一段公開講話,可說是祂的「就職演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
18-19)。「傳福音給貧窮人」是耶穌工作的核心,也是祂身體帶着的
DNA。
最後以兩個反思作結:
- 當我們經常說要效法耶穌,香港教會效法得如何呢?教會有耶穌的 DNA 嗎?我們似耶穌嗎?
- 宣道堂旺角堂的陳淑娟牧師常說:「如果教會關了門一個星期,附近的街坊會知道嗎?若不知道,是否正反映教會在該社區裏是可有可無的呢?」你的教會是否「得眾民的喜愛」呢?
(作者是香港伯特利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城巿領導]、溫哥華基督教沐恩堂堂主任)
註釋:
- 史耐達、魯尼恩合著,紀榮智譯:《解讀教會 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臺北:華神,2005),頁 32-35。
- 陳若愚:《教會、使命與聖禮:基督教要義導覽》(香港:基道,2018),頁 127。
- Walter A. Elwell and Barry J. Beitzel,"Church," in Baker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8 ), 459-460.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