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震動
「教會更新運動」在
2021 年的教會研究調查報告指出,
2020 年初迎接新冠疫症來襲前,教會羣體已正面對考驗,因教會已呈「弱不禁風」、「撕裂」和「流失」的情況。這三年多的社會遽變和疫情困境下,教會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往後的牧養和發展將要如何?
世界華福中心前總幹事陳世欽牧師也曾言:「亂世、疫情,沒有為教會帶來新問題,相反,是揭露了教會現在的問題。」他說教會從恍似安穩的世局中,突然要面對紛亂不安的考驗,然而,這正好考驗教會的本質?也考驗信仰是甚麼?更考驗教會能否藉此成為教會成長、突破和更新的契機?
在回應時代轉變產生的洶湧波瀾時,教會羣體的身分是甚麼?這個身分能否為我們自己,以至我們身邊的人,帶來意義與盼望?台灣神學院教授林鴻信牧師提醒:教會羣體切勿被地上世界的價值觀沖昏頭腦,淡化心志,壓抑了天國的價值觀,忘記了天國子民的身分。倒要讓天國價值觀成為地上生活的選擇與生命抉擇的標準,常常警醒。
辨識時代挑戰
上文一籃子的詰問與提醒,是過去兩期《傳書》
1 與讀者一起思考、反省、探討的課題。按調查報告和牧者良言所示,
2020 年前的香港教會,實在已陷於非常態,並不是正常狀態。 不僅香港的教會,台灣的教會亦不遑多讓。新近出版的台灣《校園》雙月刊,
2 用了三組數字反映自
2017 年起到
2022 年疫後教會的狀況:主日聚會人數減少
33%;參加實體聚會的人數減少
30 至
40%;聚會人數超過千人的教會數目、兒童主日學的人數和基督徒的總人數估算減少了
50%。 香港經歷近年社會變遷,疫情困境,人心思變,離堂、離教的狀況較易理解。但參考近鄰台灣的教會普查報告數字後,是否提醒我們應從客觀環境對教會衝擊所引起的信徒流失現象,細心察看及辨識,這個世代的教會出了甚麼問題? 因此,當「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國可全面復常的時候,教會也在摩拳擦掌,期盼能夠早日復常,但要恢復的究竟是那種形態的「常」?
「教會」再探索
本期封面故事的五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藉以集思廣益,盼望能和讀者一起探討和思考:教會在傷逆未癒,疲弱乏力之時,當如何活出教會應有的原態。
溫哥華基督教沐恩堂呂宇俊堂主任指出疫情下網絡聚會發展的新向度,同時更強調面對身邊貧窮羣體的需要,教會需作出轉化。他帶出「一家教會」(
One Church)的理念,並提出挑戰:教會有耶穌的
DNA 嗎?信徒似耶穌嗎?
香港恩光書院梁永泰院長從神學和歷史的向度出發,指出教會有一個重要的職事,就是宣講真理。在新時代裏,教會更要作出檢視:要傳揚怎樣的福音?怎樣的真理?在回顧香港教會歷史時,他指出從五六十年代湧入香港的難民福音佈道開始,到七十年代,隨着社會發展,香港和教會都步向中產化,經濟雖有改善,但卻懼怕失去。近幾年的移民,反映的也是這個現象。但危機也是轉機,他直指這也是香港教會作神學反思的時候,要思想怎樣的神學才能將天國的價值,放在當下的教會裏。
牧者小乙從香港教會五十至六十年代一段復興的歷史,帶領讀者仰望神,觀察父神如何在歷史轉折的時代,顯出祂的作為和心意。信徒不僅要有敏銳的目光,察看祂的作為,更要明白祂的心意,因祂怎樣掌管教會,也要怎樣掌管現在和將來。若信徒能洞察祂在歷史中的作為,就能心存盼望,一步一步跟隨祂走向人尚未得見之地。
最後兩篇文章分別是中國神學研究院楊思言助理教授,
WEUnion Hub 創辦人
Esther 的分享。兩位都是從自身接觸到的年輕信徒羣體出發,分享她們的觀察和探索。楊教授從神學家塞賈多的教導作出反省,提醒教會要關注年輕人,特別是對他們牧養的想像。
Esther 更是身體力行,分享了幾位不同宗派的年輕信徒在當下的掙扎,她的真實經歷,對狹隘的教會牧養觀,顯出了充份的彈性和隨意。
然而,這一期的封面故事文章只是就時代轉折中的教會再探索作個引子,期望能營造出一個空間,鼓勵信徒羣體能在時代轉變中,更有尋求認識真理、委身基督、謙卑向聖靈開放的思維,踐行以基督為首的教會真生命。
註釋:
- 《傳書》封面故事:天國子民的考驗與重整(第 181 期,2023 年 2 月),《傳書》封面故事:天國子民的身分省思(第 182 期,2023 年 4 月)。
- 《校園》封面故事:做禮拜,然後呢?(第 65 卷第 2 期,2023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