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3年6月號.第31卷.第3期.總第183期
教會復「常」
教會需要復常抑或復興
梁永泰



  教會深受近年的疫情影響,有改為網上聚會、有停止探訪……證明教會與世人一樣,同樣活在歷史當中,深受社會變遷影響。到底教會是在影響人類歷史,抑或被歷史的洪流掩蓋?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而基督是掌管萬有的,包括歷史的主權。教會既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人是按神的形象被造,教會就有影響歷史的可能性和責任。教會不是活在真空當中,而是基督的使者,宣告祂是萬有之首。

復興的原則:傳揚真理
  按筆者的老師理查德.洛夫萊斯(Richard Lovelace)記錄教會歷史中復興的元素,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宣講真理。教會藉着聖經的啟示和歷代聖徒的神學反思,對上帝真理會比一般人知道得多。教會要傳揚甚麼福音?甚麼真理呢?

  福音不是自人犯罪之後才開始,而是從上帝起初創造天地開始,讓人認識上帝是一個怎樣的上帝。祂創造空間和時間,並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叫人看守園子,耕耘大地,生養眾多,遍滿全地。人類要發展出以上帝為中心的文化和文明,這責任在人犯罪和被基督救贖後仍要繼續。

  同樣,基督的救贖不僅拯救個人離開罪惡得着永生,而且祂從死裏復活,天上地下所有權柄都是祂的,所以教會要去,不單要使萬人,是要使萬邦作主的門徒(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怎樣使一國一邦作主的門徒,就在乎如何扭轉其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致可在每個領域彰顯基督的主權,包括經濟、政治、科技、教育、生態等。天國的福音亦然,就是天國已經降臨,上帝的管治一直存在。耶穌對門徒說:天國已經在你們中間,就是天國初熟的果子可於現在發生。教會要宣告基督為君王的天國福音,萬有萬國都要向祂交賬。

教會的實踐與身分
  教會的所行(Doing)和所是(Being)、教會的行動與本質,以至實踐與使命都是彼此息息相關。香港教會在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及二次大戰之中以救助難民與佈道社福為主。五十、六十年代慢慢起步,七十年代各種事工開展,果實纍纍。 然而七十年代以後,教會和香港人一樣中產化,生活條件稍有改善,就懼怕變遷,懼怕矛盾,怕失去言論自由和致富自由。最近香港教會多人移民,比例較香港整體人口為多,這是否顯示我們出現身分危機、羣體危機或使命危機?

香港神學與教會未來
  神學反思是教會在歷史和社會處境中的信仰反省。拉丁美洲有解放神學,韓國有民眾神學,台灣有原住民神學,香港教會這段日子又有甚麼神學? 流散神學似乎是香港教會的思想。流散海外者要面對文化差異,留在本港的是原地過渡者,卻出現心理流散。教會怎樣看一國兩制?怎樣看國民身分認同?怎樣看全球化和本土意識?這些是當前的課題。

  筆者在這裏建議幾方面的香港神學反思:
 
  1. 過渡神學:亞伯拉罕、摩西、但以理、以斯帖、尼希米等都曾過渡至一個新的文化。香港在過渡期內又如何心存盼望?

  2. 邊緣神學:香港是在中國邊緣,怎樣以小眾影響大眾?怎樣作鹽作光?怎樣以一小撮人影響主體文化?這是艾略特(T. S. Eliot)在《基督教與文化》中探討的問題。

  3. 混種神學:保羅是希臘和希伯來文化的合體,約瑟是埃及和以色列文化的結晶。摩西和保羅都是雙重文化人。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怎樣融合本土和祖國文化?包容並兼是香港的可貴之處嗎?

  4. 吊詭神學:香港這彈丸之地能創作出許多具影響力的流行文化,如電影、電視和音樂。人口不多,但遊動於四海,在世界各地都有親友。華東水災、四川地震和非洲災難發生時,香港人是世上罕有的最早捐獻和救援者。
結論
  所以教會需要復常抑或復興,要看我們如何回歸教會歷史當中,從而建立自己的身分與使命,並以基督的創造、救贖和天國的主權作為起點。香港教會要重建教會觀,不僅在人數、佈道、建築物,甚至體制的健康指數上,而是在乎上帝在人間,天國降臨。在此時此地的時代反思中,將彼岸的價值放在當下。
 
(作者是香港恩光書院院長)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