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已復活,在那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數以千計民眾的見證。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那一週,發生了很多極度震撼事件:如祂騎驢進京時,萬民夾道歡迎,以迎接彌賽亞的規模高舉棕樹枝向耶穌歡呼:「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參約十二12-13)還有是在猶太人宗教領袖煽惑下,那週五在羣情洶湧、激烈的羣眾運動中將耶穌推上十架(參路二十三13-23)。更奇妙、出人意料發生的事:主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了,並向眾多的門徒顯現、與他們互動。這是跟隨主的人真實經歷的事實,無法被人間權勢壓下,祭司和宗教領袖們多次禁言亦無效。使徒們的勇敢發言、無懼強權的公開見證、慷慨陳詞的智慧,使那些領袖無言以對,只能以權勢繼續施壓(參五30-32)。他們處於理虧一方,因權慾未遂而積蓄怒氣,更動了殺機想殺人滅口(參五33)。所幸他們當中有個明理的法利賽人領袖迦瑪列適時發言(參五34),化解了這場愈演愈烈的衝突。
出於神抑出於人意
迦瑪列的發言重點為「若是」:就是留出一個空間,讓事情繼續發展,從中觀察這件事是出於人意、或是出於神。他舉了兩宗出於人意而結果以失敗告終的事件,就是當代哄動一時的杜達和加利利的猶大謀反,在謀反的首領被殺後,其追隨者四散,最後失敗告終。若耶穌事件同是出於人意,也必以失敗作結(參五35-39)。
基督事件卻明顯不同:耶穌在死後復活,有多人為此作見證,祂的跟隨者眾使徒奉主耶穌的名,就能治癒疾病、趕出污鬼;信從的人更不散反聚、不減反增。可能迦瑪列看出端倪,故站起來發言,勸止了這場危機(參五40-42)。
神的作為奇妙,這次祂使用了一位明達的法利賽人教師來化解危機。這讓我看到:在敵人陣營中,神也可以佈下祂的棋子,在關鍵時刻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結局成敗前車可鑒
讓我們更多思想「若是」這個紐帶。若是出於人意與若是出於神意這兩種可能所衍生的差異。無論個人經歷或世界大局,我們都可循這方向思考:這事情發展至今時今日,若是出於人意,就必失敗,惟若是出於神,那結果會有很大分別。
有人身染頑疾,久治不癒,有世情險惡,卻愈久愈惡。有瘟疫散播,其變種愈來愈難對付;人心敗壞、強權無德,萬民處於更深之水、更熱之火中哀嚎悲泣。這些是出於人意的話,該如何面對?若是出於神意,又應怎樣回應?個人的選擇可以不盡相同,而結局是成是敗,則早有前車可鑒。
若是
……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