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讀書成績欠佳,有一次跟兩個同學比併,竟沒有一科勝過他們。久而久之,我的自信心愈來愈弱,自我形象也愈來愈低。為了掩飾自卑,我常自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對勝負看得很重。可是我愈緊張,愈影響學業表現。結果 DSE(中學文憑試)成績不如理想,前路一片迷惘。
經歷上帝
在徬徨之際,我爸爸發現香港教育大學新開辦了一個學位課程,正適合我選讀。感恩我被錄取進入大學,還參加了學園傳道會辦的大學生團契,認識了一羣愛主的基督徒。他們熱心傳福音,耐心栽培團友的信仰生命。因他們的好榜樣,我認真認識信仰,積極學習聖經、帶領小組,甚至清晨六點起床,長途跋涉到大埔參加晨禱會,更嘗試在校園裏傳福音。這些都是過去十多年來,我跟隨父母上教會卻從沒經歷的體驗。
我性格內向,以往更怯於與人相處。記得大學時我要到南韓交流,深怕人生路不熟。當時傳道人就教我先預備十個話題,好與陌生人打開話匣子。我嘗試後覺得非常受用,這不但有助我與陌生人接觸,還克服了我怕與人相處的個性。原來這是上帝的安排,為引領我日後當社工作準備。
清晰路向
大學畢業後我在青年中心工作了一年,其間遇到很多學生對人生不甚了了,不知如何走前面的路。看見他們就像看到昔日的自己,使我更清晰想做社工的意願,希望以過來人的身分,幫助年輕人走出迷惘。於是我辭去工作,重入校園進修,接受社工訓練。沒想到畢業後竟獲一間長者中心聘用,我只好利用工餘時間在教會服侍年輕人,盼能以生命影響生命。
工作約半年後,我發現社工要花很多時間處理文件,有時會覺得社工好像變成「寫工」。故此我常提醒自己要反思初心——為何要當社工,就是想幫助人。所以服侍對象在我面前時,我會先關心他們,文件工作押後處理。我提醒自己要牢記這個優先次序。尤其長者已年邁,我更要珍惜服侍他們的機會。疫情下,老人家少外出,我便致電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健康,與他們聊聊天。可能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只要能陪伴、與他們同行,令他們感受到愛,我就滿足了。我希望不僅在他們有需要的地方幫上忙,更期望讓他們知道有永恆的盼望。
成長的力量
這永恆的盼望人人都可以得到,因為上帝愛世人,祂藉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替人贖罪,使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我清楚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需要救恩,我願意認罪悔改,並於2017 年接受浸禮,讓親朋能見證上帝是我生命的主。
上帝不但賜我們永生,還會帶領我們的人生。在大學時我就親眼見證一位組員如何信主。他以前看重自己的享受,信主後卻積極上教會,學習服侍,甚至願意不計較付出幫助別人,他的生命改變了。我亦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脫離了自卑的牢籠,因認定自己是上帝寶貴兒女的身分,而可以勇敢坦承自己的不足,漸漸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聖經說:「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哥林多前書三6)感謝上帝使我們的生命成長。
靠主得力
回顧小學及中學時代,我的成績都是「墊底」的。我很明白成績差的心情,也明白有些人即使很努力,卻未能寸進的感受。聖經說:「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十七22)因此我學會不讓自己在負面情緒中停留太久,卻要仰望上帝,深信只要在祂裏面,困難是我可以承受的,且是短暫的,跨過後我的生命便會成長。比如在工作上有壓力,我會視之為抗壓鍛鍊,繼續倚靠上帝渡過。
最近我參加舊同學聚會,他們都說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總是獨處一隅,以自大遮掩自卑;現在卻樂意分享,坦承不足,做回自己。其實我現在的人生,是我從沒想過的,也不是靠我個人努力就能達成;我覺得自己猶如聖經所說的瓦器:「我們有這寶貝(主耶穌)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哥林多後書四7)一切都是主恩典。現在我看重的是上帝,願一生跟隨祂的心意而行。
(何在凡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