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晚,為孩子們添購了新衣,從帽子到鞋子,全身煥然一新。內子又加緊訓練他們拜年的禮儀:進屋叫人、說賀年語、雙手接利是等。對於兩三歲的小孩,像這樣繁瑣的禮儀,真不知能領受多少。
初一早上必然到父母家拜年。門一開,迎面茶几上擺滿孫兒們喜愛的糖果零食和各式禮物,小孩興奮衝上,各取所需,昨夜彩排過的禮節全都忘卻了。爺嫲看見三個打扮可愛的小孫兒已笑不攏嘴,毫不介意他們的放肆。
這時候母親會端出一大鍋甜湯,不是冰糖燉燕窩,就是燉雪蛤,都是她花幾天功夫精製烹燉的。她給我們每人盛一碗,說:「新年頭吃碗甜的,有甜美的開頭,一直到年終。」接着,爺嫲給孫們逐一發紅封包,又逐一給他們別出心裁祝福的話。孫兒當然聽不懂老人家的心思,連昨夜學過的恭賀語也都忘了。內子只好作示範:「要說,祝爺爺嫲嫲身體健康。」於是三個孫兒搶着說,逗得爺嫲又笑逐顏開。
眼下歡樂的情景與我兒時拜年的記憶重疊。同樣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同樣有新衣甜湯、同樣的笑聲祝福聲。那時,父母帶我到爺嫲家拜年。還記得一幕,爺爺會用雙臂把我高高舉起,再降到地上,如此多次上下挺舉,這新年遊戲是最刺激好玩。玩後對我說:「祝你快高長大,明年爺爺可能舉不起你了。」
轉眼間,數十個大年初一飛速流逝,我從牙牙學語到成了三個小孩的父親,生命的成長和延續一直跟隨着這種文化儀式。拜年:一個讓父慈子孝具體呈現的機會。而給我較深刻體會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這些祝福語聽來平淡,卻包含着渾厚的情愫。又想起聖經的話:「向來位分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這是無可爭議的。」(希伯來書七7,《和合本修訂版》)原來冥冥中造物者已將祝福的權柄賦賜長輩們,讓他們平淡的祝福能惠及晚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