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中信月刊

年份 
分類 
2021年1月號.第60卷.第1期.總第705期
人間煦日
他們需要的不僅片瓦
鄭曉彤



  去年新冠肺炎疫症爆發,政府呼籲市民留在家中,減少社交接觸,藉此減低感染機會。但讀者可知道香港有多少人根本沒有家呢?

何處是家
  據 2018 年底的政府資料顯示,登記露宿者有 1,207 人;而熟悉他們的人士則透露,真正的數字可能高達 4,000 至 5,000 人。加上疫症期間,各行各業蕭條,失業人數上升;影響所及,低下階層情況尤其嚴重,長工變散工、散工變待業!有些人積蓄不多,驟然失去收入,投靠親友也不是長久之計,漸漸就變成露宿街頭。疫症爆發初期的三月,餐廳限制堂食及營業時間,麥當勞快餐店取消通宵營業,「麥難民」無處棲身,更凸顯了箇中困境。

  曉彤工作的機構(註)在三年前成立,特別關注無家者,派飯給他們;後又組織義工隊定期帶食物、衣服、蚊香等進行探訪。義工隊不會稱他們為無家者(homeless),而是稱他們為「朋友」(friends)。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不單是遮頭的片瓦、食物、衣服、蚊香,還有友誼和愛。由於這些朋友品流複雜,處在社會低層,容易被人忽略,曉彤和義工們清楚了解,膚淺的同情並不管用,對他們最重要是「在乎」,為他們設想。機構會聘請他們在中心工作、提供運動班、藝術班、一對一的輔導等;同時,為改善他們的居住問題,也會安排他們暫住劏房或賓館。機構在過去三年,就已協助 170 多名朋友脫離街頭。

心靈和肉體的貧窮
  曉彤自兒時在街上遇到乞丐已產生憐憫的心。大學唸的雖是哲學,畢業後卻選擇在一所教育中心工作,教導孩童在遊戲中學習。然而,心裡惦記的仍是貧窮人。幾年前,她再進修家庭治療課程時,被分配到現時的機構實習,期間聽到內心的聲音,便決定參與這機構的服侍,至今已差不多兩年。

  最初她只是走進學校做社區教育工作,讓學生認識貧窮,也盼望藉生命影響生命。到後來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就開始一對一的輔導服侍。

  曉彤曾輔導過一位染有毒癮的朋友,他總是找能按他要求開出藥物的醫生看,就算這些醫生收費昂貴。這位朋友很清楚自己的毛病,曉彤曾問他:「為甚麼你說一套做一套?你真正的選擇是甚麼?」曉彤心痛他沉溺在自己的問題中,視自己為廢物,心中積累了許多罪疚感,卻又不願意接受幫助,甚至不為自己爭取幫助!

  曉彤也遇過一位 60 多歲的老人,是個儲物狂,情緒及精神狀況不佳,雖然有自己的居所,但與家人相處不來就離家了,竟自此成為社會嫌棄的一群。她也認識一位在孤兒院成長的男孩,曾由嫲嫲照顧,可惜誤入歧途,染上毒癮,患上精神病,最後病死。曉彤輔導過的人,不乏男女老幼,有吸毒的、有賭博的、有進出監獄的……她幽幽的說:「人生裡許多問題,可能都是由最初的家庭問題引起;年輕時沒去解決,就從青年、成年、中年,帶到老年!」

愛與更新的力量
  面對朋友們積累數十年的成長頑疾,曉彤幫助他們的初心與熱誠會被磨滅嗎?她坦承失望是會有的,但絕望卻從沒出現。這來自她心裡動力的源頭——那位愛世上的人,願意為他們的罪受辱罵、鞭傷,甚至死刑的耶穌基督。因為祂的愛帶來盼望和更新的能力;祂從死裡復活不僅證明祂的大能,更讓人明白祂是唯一的救主,祂能賜人新的生命。

  在曉彤接觸的年輕人中,有一位出生富有但家庭破碎的,中學時已染上毒癮。他接受輔導時還能言聽計從,但經不起身邊壞朋友唆擺,情況反反覆覆。曉彤更有幾次給他騙了,但她堅持信任原則,不去主動揭穿他,幾番努力下他終於坦誠認錯。最後,他成功戒毒,也找到工作。

  曉彤認為輔導最重要有同理心,代入對方的立場去明白對方,才能避免指責和批評。而她更會以耶穌為榜樣,作別人的朋友,與當事人建立關係,逐漸增加彼此的信任;畢竟生命影響生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歲月的薰陶。上帝有祂的時間表,人不能揠苗助長。

讓關注帶來希望
  曉彤和義工們的服侍雖然既困難又滿是挑戰,但依然充滿期許。她機構的負責人Jeff 在一次訪問中說過:「我從未遇過任何一個人,是我們不知道怎樣幫助他的,我總是看到希望。」

  身為信徒,曉彤從沒視她所作的只是工作,相反,她看為是服侍;不僅為這些朋友付出,也是為她所信靠的主而作。能夠認識這些朋友、幫助他們、帶他們離開困境,曉彤相信其中自有主的心意。

  因此,她盼望有更多人認識及關注這些被社會忽略的朋友,更多信徒主動發現及關心在社會邊緣掙扎的貧窮人;更期望教會群體能有實際的參與,不單單只有幾位牧師、傳道或信徒領袖;因為這是主耶穌的教導。
 
(小乙採訪)

註:該機構名為 IMPACT HK,特別關注無家者,幫助他們脫離街頭,於 2017 年成立。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