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中信月刊

年份 
分類 
2020年9月號.第59卷.第9期.總第701期
人間煦日
畫布裡外的貧窮邊緣人
淋浪、淋漓



  窮並不是「眼不見為乾淨」的事情。香港的堅尼系數於 2016 年為 0.539(註),收入不均程度嚴重,貧窮就在我們的身邊。

  上帝感動淋浪、淋漓這一對畫家夫婦藉派飯和繪畫服侍貧窮社區,十多年來身體力行,讓人看見並認識貧窮問題。他們更將藝術理念與畫班課程結合,讓中、小學生跟著去做。他們向學生傳承以藝術服侍貧窮及邊緣人,每年暑期帶學生和義工走訪深水埗橋底、劏房戶、消失中的社區、式微行業、失明人士、戰地記者、社區農夫、小販等弱勢社群或特殊群體,更會派飯、送物資等,也為受訪者繪畫並送給對方。

進入別人內心
  參加畫班的青少年多是中產子弟,在溫室成長。兩位老師帶他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不安排旅遊車接送,予以鍛鍊。學生藉參與畫班也學會了珍惜舊物。有一名學生每課都要購物,與認識貧窮的課程目的相反,於是老師與他約法三章,若在餘下課堂忍住不買東西,學習感受所經歷的,再用畫筆記錄,就送他一份禮物。最後他做到了,淋漓送他一個錢箱,並貼上他們探訪劏房戶的相片以作紀念。又有兩姊弟,弟弟最初說自己來自名校,自視甚高。學畫數年後,一次姊姊閒談夢想是儲錢買樓,弟弟提醒:「你豈不是辜負了參加窮畫家大作戰畫班?」淋浪對弟弟成了「課程推廣大使」深感安慰——弟弟明白了畫班的意義。

  淋漓最深刻一次是畫班在石峽尾小店吃茶點,剛巧是小店最後一天營業。學生大呼小叫:「我吃的是最後一條腸仔了?」店員大姊熱情招待,彷彿要把雪櫃裡的存貨都拿出來給他們吃,淋漓仍歷歷在目。又有學生訪問灣仔牌檔檔主,檔主分享苦情和難處,學生送贈繪畫時,她立刻流下眼淚來。淋浪說藝術對於基層人士,無論是否畫得漂亮,只要是為他而畫就有意義;學生亦藉此學習克服內向性格去親近受訪者。

  他們又曾經接觸一位使用義肢的受訪者,學生最初都說不怕看到拆去義肢的過程,但最後還是有點害怕,卻是很佩服受訪者能勇敢地生活。後來一位學生不幸在學校受欺凌,惟想起這位受訪者的勇氣,就得到激勵,亦有勇氣去面對。淋漓聽到亦深受鼓勵,感到教學相長。

  藉著進入別人的內心,學生有更多機會付出關心和愛。十多年來,學生在上過幾年畫班後當上義工,現時已是第三代了。兩人至今仍持續不懈培養學生認識及關心貧窮人。

貧窮者的眼光
  「我們的畫作不僅是與貧窮者同行(with the poor),更是來自貧窮者(by the poor)。」淋漓說。

  「自法國留學回到香港,印象最深是街頭拾紙皮的婆婆和劏房情況。全世界都有貧窮問題,而香港的貧窮問題,與制度、社會結構及政策息息相關,還有地產霸權。」淋浪接道。兩人出身基層家庭,2006 年歸來卻以新的眼光看見貧窮。當年他們的經濟壓力大部分來自租金。淋漓回憶道:「除了沒有賣掉母親送給我們的嫁妝,我們把結婚收到的金器和禮物都賣了,為的是交租。人生有很多有意義的事,但在香港卻要為住屋而燃燒生命。」他們看見舊區變遷,亦感到唏噓,因拆遷令長者與窮人要走更遠才買到較便宜的物品。

  淋浪、淋漓身處貧窮而繪畫貧窮,按切身體驗繪畫出有力控訴貧富懸殊的作品,自是聲嘶力竭,亦坦言多少具有治療意義。

踏著前人腳印
  上帝早早已塑造他們對弱勢的關懷。淋浪、淋漓在法國當窮苦留學生尋找藝術時,卻先尋到信仰。他們經歷宣教士物質支援和屬靈餵養,兩人當時半工讀,打過多份工。他們以繪畫回應上帝,起初作品偏向純宗教畫,其後他們追溯法國繪畫史,發現藝術不僅是印象派所表達的生活愉悅,更有描繪民間疾苦的寫實主義。他們的信仰歷程亦由上山祈禱轉到下山實踐,於是作品風格轉向回應貧富懸殊等社會現象。

  淋浪、淋漓深受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影響。「他到礦工及人群當中訪談、繪畫和傳福音,啟發我們如何當一個畫家及基督徒。」淋浪引述梵高的名言:「沒有一件事比愛人更是藝術。」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


註:堅尼系數(Gini Coeffcient)是統計學用於量度社會上收入分布不平均的程度。系數的數值介乎0與1之間,數值愈高,表示社會上收入分布不平均的程度愈大。本港每五年公布一次堅尼系數,統計處根據 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數字,計算出按每月住戶收入的最新堅尼系數為 0.539,較 2011 年的 0.537,上升 0.002,創四十五年新高。一般而言,0.4 為堅尼系數的警戒線,如超過則反映貧富差距出現問題。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