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的人和事逐漸消逝,使我們落在痛苦的掙扎中;不想忘記,卻又因而被折磨得死去活來。我們該如何面對?路益師(
C.S. Lewis)的妻子患癌離世時,他選擇記錄,也選擇將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擺在神面前。
被失去的痛苦淹沒
路益師先是感到悲痛和懼怕。他形容自己的悲痛像胃裏有些東西在翻攪,使他坐立不安、呵欠連連。他怕房子空蕩蕩、他怕重訪兩人共度美好時光的地方,但最叫他懼怕的是神:一帆風順時,他常感到神的同在,但危難當頭尋求救援時,對他來說特別是在喪妻的悲痛中,神卻杳然無蹤。他分享說:「原來神是這樣子的,不要再欺騙自己了。」
繼而,路益師在思念中怒吼。他嘗試回憶妻子的種種,藉此減少自己在感覺裏兜圈。他發覺妻子的真,卻又害怕這種憶念會漸漸將她模成自己想像中的女人。路益師分享到為亡妻祈禱時,竟然躊躇不前;困惑和驚愕淹沒了他,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叫他毛骨悚然,彷彿在禱告中對着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路益師感到他的信心受到挑戰:「惟有所需付出的是非常的代價時,才能試驗出信仰的真實性。」他質疑別人安慰他時說的「她在神的手中」,因為每當回想妻子患病的經歷,他心裏要說的是:「我已看夠這雙手在人世中如何對待她,難道她一離開軀殼,這雙手會立刻變得溫和起來?」
悲痛是愛的進程
隨後,是悵然若失的折磨。路益師想念妻子的同時,也耿耿於自己對這種痛苦的折磨難耐。他來到神的面前,怎麼神竟是虐待狂,甚至是解剖者?他真率地表達內心想法:「與其說是思想的表達,不如說是恨。」路益師看這折磨是神施加的酷刑,也惟有在酷刑下,他才會親身尋求真理。於是,慢慢地,他釋懷了;並且發現自己能更貼切地懷念她:「我一停止憂慮,她似乎隨時在每一個角落與我相遇,我愈不哀悼她,我愈能親近她。」
最後路益師發現,原以為書寫悲痛能為自己描述一種狀態、製作一張地圖,可是,悲痛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過程。他體會到他需要的不是地圖,而是歷史;悲痛需要在神面前被仔細記錄下來。
路益師開始讚美神將妻子賞賜給他,讚美神賞賜給他的妻子。他重新發現她之於他的兩個比喻:一是劍,她在神的手中;另一是花園,讓他愈往裏看,愈發現生機勃勃。路益師更領受到愛神到極致之時,他根本不在乎能否和妻子重逢,他甚至能明白神的心意:「安心吧!孩子,你不懂得的事多着呢!」最後,他釋然說:「她微微笑了,但不是對我。然後,轉身回到永世的源頭。」
情書中的信仰反思
《卿卿如晤》註是路益師喪妻後寫的愛情信,流露出他的個性、熱情和體驗。他寫的時候沒打算出版,只單純記錄自己的想法、感覺及與神的對話。
1961 年出版時署名是克拉克(
N. W. Clerk),直到他死後才以真名發表。
路益師在信中反思信仰時說:「我對她的愛與我對神的信心,本質上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我對她的依戀變得有點近乎依戀神。」這點很值得我們學習。人面對消逝的人和事,在痛苦中像個遇溺的人;當人的手緊握不放,反反覆覆在掙扎和哭喊,便看不見伸出的手、聽不到安慰扶持的聲音。這時往往是信心接受拆毀和重建的階段,人必須越過眼前的種種,對信心的本質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詰問,讓信心在神的手中不斷解構和重建,信心才能被建立,能與已消逝的訣別,迎來新生命。
(作者是喜愛閱讀,樂於分享閱讀之豐潤的牧者)
註:路益師著。曾珍珍譯。《卿卿如晤》。台灣:雅歌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