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禱告,畢德生說:「詩篇是最好的祈禱工具,祈禱是讓人之所以為人而存在的管道,使人『有所是』和『有所成』。」潘霍華說:「上帝藉着詩篇教導我們祈禱,禱告是尋求與上帝交談,讓上帝的豐富,而不是我們內心的貧乏,來決定我們的禱告。」畢德生的良言摘自其《詩篇心禱:用最真實的自己面對上帝—從詩篇學禱告的
12 堂課》,潘霍華的雋語擷自其《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兩本書皆分享以詩篇學禱告。
從禱告學習面對神
畢德生向讀者指出詩篇和祈禱的關係。詩篇以精煉的字句直指人的內心,它是肺腑之言,也是根本之言。在閱讀詩篇時,不要期望從中尋找關於神的概念,反而要留心那些潛藏的、被忘記和被忽略的東西。那就是人要向詩篇敞開,從而明白受造為人的意義。禱告是人與神溝通的語言,是人回應神所說的話,也是人將心中所感、所想和所求的說出來。簡言之,詩篇邀請我們坦誠面對自己的真實人性,禱告則邀請我們坦誠面對神,讓祂更新我們的生命。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和信仰掙扎,畢德生列舉了
12 種:分心、畏縮、恐懼、仇恨、眼淚、疑難、禍患、創造、罪、拯救、死亡和讚美;
12 種處境配合
12 首詩篇。他引領讀者進入詩人的經歷,繼而進入自己的內心深處,藉詩篇向內心詰問,也藉當中的鑰節提醒讀者察看神賜予的生命轉折點,從中看見出路並交託給主。以詩篇五十一篇「將罪帶進禱告」為例,畢德生藉詩篇提醒人需省察自己的罪和感受罪帶來的後果,跟着以祈求清潔的心和正直的靈作轉折,最後禱告祈求神的饒恕和恩惠。此書不單可用作個人靈修,也可作小組查經。書的前後有小組查經注意事項,讓讀者更易掌握。
耶穌以詩篇來禱告
潘霍華的著作和當時的歷史環境有關,其時納粹冒起,貶抑舊約和迫害猶太人。潘霍華是認信教會(
Confessing Church)的領軍人,無懼壓迫,更以基督為中心、以基督的角度詮釋詩篇,突顯「耶穌以詩篇作為自己的祈禱書」,宣告上帝沒有放棄猶太人。此書在
1940 年出版,觸怒了當權者,他隨後被禁止出版任何書籍。
潘霍華認為詩篇是被耶穌的祈禱完全吸收,故他嘗試按主耶穌教導門徒祈禱的主禱文,勾勒出詩篇的十個主題:創造、律法、救恩歷史、彌賽亞、教會、生命、苦難、過犯、仇敵和終末。
畢德生的書有應用指引,讀者可按部就班帶着自己的經歷進入詩篇,藉詩人的祈禱與神相遇,也叫自己敞開心懷讓神進入。潘霍華則根據他在芬肯瓦(
Finkenwalde)神學院的教學筆記作整理,所以缺乏實踐指引,但他的親身經歷可以作見證。他說:「詩篇是上帝讓我們能夠用耶穌的話來禱告……凡是開始熱切地、規律地用詩篇禱告的人,都會立即放棄自己那種簡單的、微不足道的禱告,因為他們缺乏詩篇所擁有的力量、激情和活力。」他的最後遺言彷彿印證了他以詩篇來祈禱的哺育過程中所結的果子,他說:「這是結束,對我而言卻是生命的開始。我相信在基督裏,世界同屬弟兄姊妹,沒有國籍之分,而我也相信,勝利必定屬於我們。」
有屬靈長者這樣說:「學習祈禱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用在畢德生和潘霍華的分享上,我們也可以說:「用詩篇學習祈禱的最好方法是用詩篇祈禱,並且將詩篇看為主耶穌基督的祈禱。」
(作者是喜愛閱讀,樂於分享閱讀之豐潤的牧者)
書目:
- 畢德生著。黃大葉譯。《詩篇心禱:用最真實的自己面對上帝—從詩篇學禱告的 12 堂課》。香港:基道,2019。
- 潘霍華著。歐力仁譯。《耶穌的祈禱書:潘霍華談詩篇》。台北:校園,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