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牧養香港年輕人
我從神學院畢業後直到如今已兩年多。我的觀察是,普遍香港都市人對於本地前景感到擔憂多於期待。最初我也一樣,受社會氣氛的改變及日漸加劇的移民潮刺激,我曾想像離開香港的情形。香港發生的質變,使許多過去不能撼動的結構不再有效,甚至瓦解,卻也產生了很多機會,特別是牧養的契機。始終到目前為止,我的負擔仍然是在港年輕人,特別是在港流散不同教會或信仰羣體的年輕基督徒。我發現留港基督徒的需要並不比離港的少。在這個感動有變化之前,我想我不會離開香港。因此我選擇成為斜槓牧人,以多重身分回應不同羣體。
我在堂會內牧養年輕人,在堂會外服侍流散的年輕基督徒。一方面,我在堂會內見證一些年輕人的信仰成長和生命轉變。雖然疫情導致大家比較懶散,但他們在信仰上的堅定和對神的渴望似乎有所增長,實在難以量化評估。另一方面,在堂會外我有幸與流散的年輕基督徒建立一些有意義的連結,這些關係和交流讓我更深入了解他們的信仰歷程,並能再思牧養。在理想的情況下,雙方能進行交流實在可以豐富彼此的信仰經歷。堂會內的年輕人可以聆聽更多堂會外年輕人的經歷,擴闊視野;堂會外的年輕人可認識信徒的另一個狀態、教會的另一種傳統以反思信仰。這種做法的潛在危機可能是堂會年輕人認為堂會外的信仰實踐更加吸引,而選擇出走一下。不過我相信,這種情況若有充足的牧養和跟進,其實利多於弊。
堂內外年輕人溝通不易
當然,目前的狀況與我的理想仍然有一定距離。我希望能夠在堂會內外的年輕人之間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和互動,以促進彼此的信仰成長和啟發。我希望看到更多年輕人跨越堂會的界限,互相學習和分享,增強他們的信仰根基和對教會的理解。可惜迄今為止,這樣的連結和互動似乎並不如我所期望的能順利進行,因雙方都未能產生火花。
在我有限的經驗中,堂會內的年輕人明白流散在堂會外的人有不同的故事,卻沒有太大意欲去明白和了解;堂會外的年輕人則覺得堂會內的人太乖、太順服,沒有興趣分享個人信仰歷程。我曾好幾次預備不同場景,試圖讓他們彼此就不同課題進行交流,奈何跟上述情況大同小異。我想主因是彼此對靈性塑造的經驗、對教會的觀念都大相逕庭,以致雙方各自表述。身為牧者,經過幾次嘗試便沒有勉強,繼續在兩邊遊走。可能有些時候是分別牧養不同需要的對象,再等候相聚交流的適當時機。
視障礙為成長契機
我確實曾經感到失望,遊走堂會內外的牧養有時讓我感到挫折和無奈。我試圖建立互相學習和成長的環境,卻遭遇障礙。儘管如此,我並不將這些感受看作失敗或挫折,卻看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靈性旅程和成長節奏,身為牧者,我需要適時調整和適應不同需要。我會繼續斜槓,努力為年輕人提供身心靈空間,讓他們聆聽彼此真實的感受。期待他日大家拆除體制所建的籬笆,活出真實信仰。
(作者是「流散者們 Galut」創辦人、
中國神學研究院研究助理及
宣道會深水埗堂青少年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