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就香港性教育議題接受《星島日報》訪問。第一條問題是:「你覺得香港年輕人的性態度是否比以前開放?」相信不少人直覺認為是,然後就提出性教育要與時並進,不要講太多傳統觀念,反要向他們多講「自願」性行為及避孕方法。但我認為今天思考性教育時,「保守或開放」的框框已過時。
婚前性行為比例不升反跌
根據家計會每五年一次的中學生性態度調查,
1991 至
2006 年的四次調查中,接納婚前性行為的中學生人數逐漸上升,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數字也逐漸增多。這可理解為,認知上愈接納一個行為,就愈大可能實踐出來。但奇怪的是,
2011 至
2021 年的三次調查中,雖然接納婚前性行為的中學生增多,但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數字竟逐漸下跌,由
2006 年的最高峰
14.1% 跌至
2021 年的
5.7% 為
1996 年的低位。另外,中學生的拍拖比例近年不斷下跌。有趣的是,以上觀察也反映在美國青年身上,他們同樣愈來愈多人認為婚前性行為沒問題,但高中生有性經驗的數字下降;今天美國高中生的拍拖數字是嬰兒潮及
X 世代高中生拍拖數字的一半。
研究世代差異的心理學家琼.特溫格(J
ean M. Twenge)指這下跌趨勢大約來自
2012 年,與香港類似。她形容這巨大轉變正發生在智能手機普及的年份。今天的新一代與智能手機一起成長,高中前已有
Instagram,記不起互聯網之前的世代。
尋回逃入虛擬的年輕一代
雖然性經驗下跌,但他們觀看網絡色情的數字不斷上升,情緒問題也是過往多個年代的青少年中最高,而且對責任恐懼、更想留在家中被父母照顧等。這和早幾代年輕人常逛街、不想回家和渴望獨立已完全不同。在青春期階段,新一代需要學習在現實中與自己和他人相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在人際衝突中學習,過程雖傷痕滿佈,但回頭看會感恩這個令自己變得強大的機會。但今天智能手機取代現實世界,提供巨大和即時快樂,讓他們錯過成長的階段。一個十分內向的小六女生曾對我說,現實世界與人相處很煩,因此自己沒有現實朋友,只有網上朋友。但強硬禁止他們使用手機也不是好方法,因為這等同拿走他們的救命草。
我相信教會在這世代有新任務,就是引導年輕人投入現實世界。讓他們知道這裏有接納他們的牧者和導師,也有羣體相處和現實集體遊戲的滿足。曾有一位患情緒病的少女參加教會幾天的營會後不藥而癒。新一代性教育背後牽涉整個虛擬浪潮的大環境,影響新一代的自我觀,進一步影響他們對情性的價值觀,這值得我們留意。
(作者是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進入學校及教會講解合乎真理的情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