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2年10月號.第30卷.第5期.總第179期
捨命的愛
劍橋七傑——何斯德(下)
文/黃錫培 整理/李步正



何斯德在洪洞的報告
  1887 年 4 月:「本地的大聚會剛結束,有三百多男女安靜地聚會敬拜神三天,要大大的讚美祂……星期六早餐前,貝格耨教士(Benjamin Bagnell)為 52 名婦女施洗;席勝魔牧師、司米德和我分別為 158 名男士施洗,上午是司米德和我,下午是席牧師。」

  1887 年 5 月:「我們來到太原,蒙主福佑,穿過平原時,隨時遇到肯聽福音的人,有美好時光分派福音單張,沿途佈道。願神使用適合的人去救千萬失喪的靈魂,『神愛世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願我們能討主的喜悅。」

  1889 年 5 月:「天招局在夏季休息,去年秋冬兩季有超過四百人得到醫治、逾二十家拆除偶像、過百人接受真道;不斷有人離罪歸主,信主者增多,施洗的壓力便在席牧師和我身上,願主幫助我忠心服侍。」

成家及調回上海總部
  1894 年 9 月 6 日何斯德與在太原工作的海幗德姑娘(A. G. Broomhall)結婚。1895 年 6 月 23 日,長子 Theodore Benjamin 出生。1896 年 5 月舉家返英述職,1898 年 10 月返回上海,並到淮陽擔任河南省監督一職。同年 12 月次子出生。

  1900年6月何斯德因要到上海參加中國諮詢委員會會議,倖免於義和團事件慘劇;惟他染上傷寒,需接受治療。內地會副總主任助理顧正道牧師在義和團事件中,不幸於7月在河北殉道。何斯德調任為范明德副總主任助理。何斯德在1902年7月返英述職,同年12 月回上海。

  1903 年 12 月的上海通訊中,何斯德報道山西洪洞有過百人受洗。1904 年 3 月他到安慶語言訓練學校分派新宣教士往各地宣教站。

喜見天招局後繼有人
  1904 年 5 月何斯德陪同戴德生幼子戴存信教士往山西省,訪問昔日與席勝魔牧師同工的地方。戴教士此行的報告:「我們探訪許長老,他住在西邊的山上,現在是席牧師天招局的繼承人,是這地區將來的教會領袖。最令我意外是聚會用的會堂,非常寬敞,可容納逾八百人,而建築物都是他設計建造;務須在禱告裏記念他。

  「主日早晨,我們往西行四哩外一個位於深谷中的鄉村,有三百人聚集崇拜。居民是沿山開鑿洞穴而居,領袖是這一帶的福音使者。義和團的拳民破壞這區房屋時,居民均逃來此谷避難;事件過後,他們將賠償所得的五分一或十分一奉獻出來建造禮拜堂。

  「這村在不久前只有一名村民聽過福音,他帶了兩名村民去天招局戒鴉片煙,兩人戒煙歸主後,在村裏把真道傳開。現除了一兩家未信主外,家家都是信徒;村中廟堂已改作禮拜堂;從前叩鐘召集祭祀,今叩鐘召集村民崇拜;全村贊成利用廟堂外的空地興建一所基督教學校。」

  他們 8 月 3 日返抵上海,經過差不多三個月的行程,何斯德感到不適,像染上霍亂,幸不久便康復。

主持上海總部任重道遠
  內地會宣教士在義和團事件中殉道的消息傳到瑞士,戴德生幾乎承擔不了,他說:「我不能看書,不能思想,甚至不能禱告,但是我能信靠。」1900 年底,他開始寫信安慰受難家屬;翌年 1 月委任何斯德為署理總主任。戴德生休養期間仍心繫中國,渴想早日返華,未料跌倒,不能行動。1902 年 11 月辭去總主任之職,1903 年 1 月由何斯德繼任為第二任總主任。

  1905 年 2 月戴德生在戴存義夫婦陪同下啟程赴華,於 4 月 17 日抵達上海。其時中國諮詢委員會正召開春季大會,故能一見主要同工何斯德等。他隨後前往揚州,鎮江,至教士公墓;然後去漢口,與好友丁韙良(Griffth John)、楊格非(W.A.P. Martin)留下珍貴鏡頭。6 月 1 日抵長沙,親見福音在禱告了三十年的土地上生根,滿心安慰;兩天後在長沙去世。

  1905 年 5 月《億萬華民》登載何斯德於 3 月 5 日到安慶分配新宣教士到各地工場。9 月到揚州語言學校派新宣教士到各宣教站。11 月返國述職,翌年 11 月返回上海。

  1907 年 8 月《億萬華民》登載 5 月底何斯德到安慶和揚州兩處語言學校分配宣教士到各地宣教站。

  1908 年 4 月《億萬華民》登載 1 月底何斯德和英總部來華訪問的司教士(Walter B. Sloan),參加中國華西宣教士年會,據章必成報道:「統計有 160 名宣教士赴會,何斯德主持多堂專題講座,滿有屬靈能力,他强調中國最需要基督,認為『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當何斯德返抵上海後,看到從英國來之電報,才知自己為主在華宣教往來奔走,其在英慈母已於3月5日安息主懷;他需要體力和靈力來處理一切事工。1909 年 5 月《億萬華民》公開請讀者為何斯德主持總部的繁重工作禱告。

  1910 年 1 月《億萬華民》轉載何斯德給同工的公開信:「中國局勢出現愈來愈多政治改革困難,影響了政府的穩定,只有福音才有效解決全國問題;我們要自潔,努力廣傳神託付給我們的福音!」

  1910 年 5 月何斯德離華返英述職,1912 年 12 月返回上海;留英期間何斯德曾主持 46 位內地會宣教士差派禮。

中國內地會金禧
  1915 年是中國內地會金禧,上海總部之何斯德總主任於該年出版的《中華基督教會年鑑》中介紹他是中華續行委辦會副會長,發表了他的中文報道〈中國內地會五十年紀念誌略〉:「本年 5 月 26 日為中國內地會創立五十週年之紀念期,兹將本會五十年歷史,略述如下,用彰上帝之鴻恩,以堅吾人之信仰云。」

  1917 年 5 月《億萬華民》提到世界大戰仍未終止,神呼召傳福音到海外:「中國內地會成為國際機構,不是人為的而是神彰顯的」。

  1928 年 2 月《億萬華民》登載:「何斯德總主任給宣教士的公開信:『論到與我們同蒙天召的中國肢體,我接到教會領導者的信提及他們在主耶穌裏的信心和對我們西方肢體的愛心,為此我們感謝神,大得鼓勵。』」

  1931 年 9 月《億萬華民》登載一篇有關劍橋七傑的話:「懷念劍橋七傑中的施達德,於本年 7 月 16 日在非洲離世返天家,他在中國宣教 10 年,是眾信徒的好榜樣;何斯德在總部主持本會 30 年,於 7 月 23 日慶祝 70 大壽;杜西德在川西工作 43 年後於 1928 年退休;章必成現周遊本國,巡迴報道他的中國之行;已退休的杜明德也計劃重遊中國;而蓋士利和司米德早已離世歸主了。」

功成身退
  1935 年 8 月《億萬華民》登載英倫內地會全部諮詢委員簽署的《總主任榮休特別記錄》寫在犢皮紙上,寄往中國給何斯德:「獲悉何斯德總主任因年老榮休,諮詢委員會議決:保存一份記錄本會悠長且富有紀念性的一章歷史。同時深切感謝神賜祂僕人多年來以身作則,領導和管理本會經過平順和艱難的階段。

  「何斯德先生於 1885 年 2 月 5 日乘船到中國,超過五十年,長期於中國服侍;最令人難忘是他早年在山西省與席勝魔同工,擔任該省監督;返國述職後,改任河南省監督,更在 1900 年 6 月中國拳亂之秋,到上海任署理總主任。

  「下面數字可說明何先生的功績,彰顯過往35年神的憐憫和恩慈……本會會員於此期間增加了 60%,由 800 增至 1,300人;宣教站增多1倍;外展福音堂增多 9 倍;去年受洗人數比義和團事件發生前增加 7 倍,共有 144,000 名受洗者,比較1 900 年只有 13,000 人增加了不少;至於金錢奉獻,過去 35 年收到約有 450 萬英鎊,比之本會成立後前半部的收入只得 60 萬英鎊增加不少;這些數字雖不宜比較,但至少能夠說明我們所蒙的憐憫及本會建基者建立的基業。

  「諮詢委員會感謝神差何先生來領導本會,他忠誠地持守原則、堅持禱告生活、看重靈命長進;他樹立不屈不撓的榜樣,勸勉同工忍受苦難作基督的精兵。何先生不僅是一位總主任,也是屬靈的領導人;他熱心服侍、有原則、有遠見、表現公正、有勇氣。諮詢委員會為他的政治家風度感謝神。此外諮詢委員會感謝何先生的伴侶常經分離之苦,故衷心地說:『感謝神,過往每時每刻與祂僕人同工。』」

繼續留在中國
  1936 年 7 月《億萬華民》登載中國內地會 1935 年年報提及共有 49 位退休宣教士,其中有何斯德夫婦,他們均在中國事奉了 50 年。

  1937 年 7 月蘆溝橋事變,惟在華宣教工作並未停止。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在各地設立歐美僑民集中營。1943 年內地會煙台芝罘學校教職員、學生及宣教士全部被關在濰縣集中營。師生中一位 82 歲扶杖入營的戴存仁先生(H.H. Taylor)正是戴德生次子。此外,76 歲之吉長慶教士和 73 歲師母 Violet、65 歲之唐姑娘(Eleanor Grace Gibb)、85歲之何斯德教士等四人,亦在 1944 年 6 月被關在上海林肯路集中營。至 1945 年 8 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所有僑民才得釋放。

  1944 年 7 月《億萬華民》登載何斯德師母病逝消息:「何師母年老體弱已多年,今年 4 月 12 日安息主懷……瑞士領事館主辦喪事……吉教士主持安葬禮,在墳場的禮堂內坐滿中外親友。何先生很鎮靜,神智清醒,並多謝吉教士主持安葬禮。」

  北美紀律芬主任(H . M . Griffn, Home Director for North America):「談及濰縣宣教士的健康情况,全部須要送返祖國……全部上海營友和退休宣教士均促請送回祖國。」高齡的何斯德教士獲安排返英休養,他為中國教會捱過營內的身心熬煉,如經上所說「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於 1946 年 5 月 11 日安息主懷,是「劍橋七傑」裏最後離世的一位。

(作者著有《回首百年殉道血》《捨命的愛》《昔我往矣》及《永不言棄》)

參考資料:
  1. Broomhall, A. J.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Hudson Taylor's Life and Legacy. 2 vols. United Kingdom: Piquant Editions Ltd., 2005.
  2. China's Millions, London Edition. London: China Inland Mission. 中國內地會月刊英倫版《億萬華民》
  3. China's Millions, North America Edition. Toronto: China Inland Mission. 中國內地會月刊北美版《億萬華民》
  4. China Inland Mission: List of Missionaries and Their Stations. Shanghai: The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July, 1892; June, 1895; June, 1900; January, 1901; July, 1905; January, 1910.
  5. Leck, Greg: Captives of Empire: The Japanese Internment of Allied Civilians in China, 1941-1945, Shandy Press, 2006.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7. 中華續行委辦會、中華全國基督教協會編。《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14 至 1918。13 冊。台北:中國教會研究中心及橄欖基金會聯合再版,1983。
  8. 尹嘉民主編。《四川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1。
  9. 杜秀榮編。《山西省地圖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1。
  10. 海外基督使團編輯委員會:《惟獨基督一一戴德生生平與事工圖片紀念集》。香港:海外基督使團(前中國內地會),2005。
  11.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2 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1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2 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
  13. 黃錫培。《永不言棄一一內地會宣教士服事穆斯林行傳》。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出版社暨海外基督使團,2015。
  14. 黃錫培。《回首百年殉道血》。加州佩塔盧馬:中國信徒佈道會出版社暨香港:海外基督使團,2010。
  15. 黃錫培。《捨命的愛》。加州佩塔盧馬:中國信徒佈道會出版社暨香港:海外基督使團,2006。
  16. 戴存義師母著。劉翼凌譯。《席勝魔傳》。四版。香港:證道出版社發行,1966。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