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我們主耶穌的父
我們記得那些人,
像抹大拉的馬利亞一樣,
在正午遇到黑暗,
遭逢令人極度沮喪的損失。
我們為那些人祈禱,
他們為了忠於耶穌
而忍受祂的悲哀。
求祢在黑暗中與他們同在,
直至祢與他們同在的光明再照亮他們。
我們為那些人祈禱,
他們在哀傷中
還未認識耶穌——
求祢讓他們在耶穌的哀傷中
發現祢在他們的哀傷中
與他們同在。
在沒有祢的愛的世界
這困境中;
在這個拒絕祢同在的
世界的悲劇中,
幫助我們將耶穌被釘十字架
看為祢與黑暗的世界同在。
幫助我們在祂那裡
找到祢對祢的世界永恆的愛,
在祂的信心中發現祢對世界的計劃,
幫助我們在祢與祢所有創造物的同在中
找到我們對正午陽光的盼望。
我們為自己祈禱——
當死亡的陰影臨到我們
或監獄的門把我們關鎖起來時。
主耶穌,
讓我們不要無視在加略山上的祢
也不要在花園中沒有遇見祢。
這段禱文擷取自包衡和哈特所著《當祂甘願被掛在木頭上》內〈抹大拉的馬利亞——忍受黑暗〉一文。
抹大拉的馬利亞
耶穌從惡魔手中釋放了許多人,也治癒了許多人的殘疾;抹大拉的馬利亞便是其中一人。因此她跟隨耶穌,期望見證耶穌拯救黑暗中的萬物。然而,她的希望落空了!在那天的正午時分,異常的黑暗籠罩著各各他,耶穌竟被邪惡所敗、被暴力所折磨;祂進入了世界的黑暗裡。馬利亞經歷著完全的絕望!
只是,馬利亞至終仍忠於耶穌。有別於四散的門徒,她選擇忍受黑暗和悲哀,縱然沒能力幫助耶穌,卻留下來承受不忍卒睹的事實、希望的破滅、無法被安慰的傷痛。只為忠誠地陪伴耶穌,與耶穌一同經歷祂人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被邪惡暴力制服,承受死亡與孤寂。
我們這些後世信徒固然在頭腦上知道,耶穌基督必須親自進入死亡(黑暗),方可為世人帶來光明與釋放的救恩。因為只有這樣,祂才能把黑暗中的人帶到黎明裡;也只有完全被棄絕地死去,那同樣被棄絕的人才可以分享祂的復活。但馬利亞對這些一無所知,卻懷著悲愴的堅持,忍受著黑暗。
貧民窟裡的德蘭
同樣經歷黑夜之幽暗苦痛的德蘭修女,曾有四十多年之久未能一聽神對她說話,內心沉沉墜入黑夜之中,無以名狀的鬱痛。她在蒙召時已堅持一生愛主,無論甚麼環境都從沒違背。但那段時刻,耶穌卻不理睬她,她深深感到被遺棄。這種愛的痛苦,迫使她面對試煉:雖然聽不到主的聲音,仍然相信那位不再向她顯現的上帝。
在這光景下,德蘭修女堅持領聖餐,堅持服侍貧窮人,而她就在這些垂死的貧窮人臉面上看見被釘十架的耶穌。於此,她再次遇見基督,也想起蒙召時耶穌對她說的話:「我渴了,你能為我止渴嗎?」她回應主的呼召在貧民窟裡服侍,然後,她看見一張張飢渴的臉,那是耶穌說祂渴了的臉。
德蘭修女經歷黑夜的乾渴之痛,她極渴慕耶穌的愛、耶穌的話語、耶穌的臨在。走過十多年的黑夜路程,經驗了極其乾渴之苦,她終於明白,神用這根刺試煉她,讓她完全了解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了」的深意。而她正因為經過這種深入心坎的痛,明白「渴了」;明白那些貧窮人、邊緣人「渴了」;明白主耶穌「渴了」的痛。
黑夜的熬煉與淨化
對靈修神學素有研究的潘怡蓉博士,以吊詭的試煉、吊詭的黑暗來形容上述的靈程黑夜。生命受外在、內在因素影響總有起伏變化,人生是一整幅圖畫,個別路程都有其特殊意義,是對生命的重要塑造,就算處於幽暗低谷也有其價值。「每個人的低谷都有這種吊詭,我們以為這是一根刺,是艱難的事,但神藉此熬煉我們的信心,除去我們的驕傲。」她在一個講座中分享說,並補充道:「行靈程路最後一定會見到三件事。第一是除去我們的驕傲,只有謙卑倚靠主方能成為神的兒女。第二是我們是走憑信心的道路,並愈來愈明白黑夜只是增強信心的處境。最後就是,原來我們不明白甚麼是十字架,無條件撕裂的愛。直至有一天,我們學習到愛就是即或不然;任何景況,我們依然完全愛耶穌。」
包衡在默想抹大拉的馬利亞對耶穌的愛與忠誠,以致選擇陪伴耶穌忍受黑暗時,寫下讓人深思的結語:
「有時,在我們自己或世界的黑暗中,我們只找到耶穌忍受的那種黑暗。我們感覺不到神存在,而且持續有這感覺。我們看不到希望,也找不到安慰,只感到自己在黑暗中,與孤寂的耶穌一起。像馬利亞一樣,我們能夠做的只是留在黑暗中等待,但卻不知道為甚麼要等下去。馬利亞留下來,只因為她的愛心和忠誠
……正如對馬利亞一樣,對我們來說,那裡只有黑暗,只有忠誠的人才會留下來,堅持下去。直到像馬利亞在花園裡的空墳墓旁邊感到驚訝時一樣,我們聽到後面傳來一把聲音,起初我們可能認不出來,後來卻發覺,竟然是復活的基督按我們的名字呼喚我們。」
參考資料:
- 包衡、哈特著。陳永財譯。《當祂甘願被掛在木頭上——默想十架下的 11 個相遇》。香港:基道,2000 年。
- 潘怡蓉博士於 2020 年 4 月「走在 Uncertainty 中的靈程同行者」講座中的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