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眼前是一顆溫熱香噴的粽子。想像兩千多年前楚地百姓將這些粽子投江餵魚,船上敲鑼打鼓,嚇走魚蟹,希望他的屍首不受損壞。兩千年來,每逢端午節人們吃粽子、賽龍舟,紀念的不是帝皇名將,而是一個先知般的詩人—屈原。
戰國末年,楚國江河日下。屈原心懷天下,眼見故土淪喪,百姓流離,內心煎熬難平。他以《離騷》明志,以《天問》探尋,卻無法改變楚國的命運。最終在汨羅江畔,以《懷沙》絕筆。面對亡國,他選擇以身殉國,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這種選擇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士可殺不可辱」的氣節,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同在亞洲,也在兩千多年前,在大陸的最西端,有希伯來民族的猶大國,國家遭受外族蹂躪後國破家亡。一個滿懷詩情的先知—耶利米,面對亡國,卻選擇繼續生存與見證。他的《耶利米哀歌》雖然充滿悲痛,卻始終保持着對上帝的信仰與對未來的希望。這種選擇體現了希伯來文化中「見證」與「盼望」的傳統。他沒有選擇死亡,而是以先知的眼光審視苦難,在絕境中尋找救贖的可能。
從文化角度,屈原的精神塑造了東方知識分子的道德理想主義傳統;強調個體對國家、對理想的忠誠,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資源。而耶利米的精神則塑造了西方文化中的先知傳統;強調在苦難中堅持信仰、見證真理的重要性,這深刻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發展。兩者選擇截然不同,但都體現了有識之士在歷史轉折關頭的勇氣與擔當。
而從信仰角度,耶利米在絕望中給人們開啟一道天光。「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三
23)告知世人,人的絕望卻能從上帝找到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