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中信》月刊

年份 
分類 
2024年11月號.第63卷.第11期.總第751期
科學與信仰
奧祕的探索:地球、月亮從何而來?
戴志忠



光須先於地球被造
  人類每天直接或間接都需要光。光不僅僅照亮黑暗的地方,也能使植物產生光合作用,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氣;光更是傳播能量的方式,可以將熱能帶給人和其他動物。上帝在創天造地時,光先被創造(參創世記一1–3),因為物質是由能量轉變產生。藉着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觀察到宇宙早在地球形成前已有了光。創世記描述上帝在第一日的創造中為人預備可安居的地球環境;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開(參創世記一4);首先讓光照在地球的黑暗面上,就正如建造可讓人安舒作息的房屋時,首要考慮電源供應的安排,這是整個設計藍圖中最基本和重要的項目。

  天文學家羅仕優博士(Dr. Hugh Ross)在其著作《創世記導讀》(Navigating Genesis)中描述地球大氣層的發展史:地球本來是淵面黑暗的,後來遮蓋地球的厚層氣體漸漸由不透光(opaque)變成部分透光(translucent)的氣層。因此觀察者便可以在地球的淵面上看見光了(參圖 1)。接下來光成為有效和適當的能源管道,發展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上帝先創造基本且重要的物質和資源,再在適當的時間創造地球,預備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這一切都是按序出現,並非隨機巧合,而是上帝的智慧和大能的旨意,一如「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世記一3

圖 1
(圖 1


地球需要月亮環繞
  詩篇第八篇描述詩人在地上觀看上帝所造的天、所陳設的月亮星宿,就讚歎上帝對人的眷顧。天文學家在分析太陽系的行星時,發現如果月亮沒有環繞地球,地球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地軸傾斜角、24 小時自轉一週的穩定軌跡。與近太陽一點的另一行星—金星比較,金星沒有月亮環繞,自轉一週的時間為地球自轉的 243 倍(5,832 小時)。地球若沒有月亮環繞,也需要很長的自轉週期,令朝向太陽一面的熱度不斷上升,不利高等生物存活。現在地球的 24 小時週期,讓溫度得到適當調節,使生物能夠存活。因此月球的存在對地球非常重要。

  科學家分析從月球帶回來的土壤,並地球和月球的運行軌跡,再以電腦做模擬分析,計算出地球曾與另一太陽系的行星「忒伊亞」(Theia)撞擊(註)。這次撞擊不單止將這顆行星有用的物質帶進地球,更將地球的渾濁氣體和太多的水,轉移到外太空去,地球大氣層因而產生極大改變,進一步預備人類生存所需的環境,也同時形成現今的月球(參圖 2)。

  這次碰撞使地球從「空虛混沌」變成可以支持生命存活的環境,展現出上帝的精細安排和設計的奇妙。羅仕優博士以他專業的物理常識,分析地球穩定的地軸傾斜角(23.5 度)和 24 小時的自轉速度,都是地球生物能夠生存的重要因素。科學不單沒有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反而讓我們了解上帝創造,祂吩咐行星無誤的撞擊,為地球做出空間,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使水循環得到調節。這正如創世記所描述第二天的創造過程(參創世記一7)。

圖 2
(圖 2


不可或缺的水循環
  有了光、適當的溫度、穩定的環境,生命也需要水及水適當的運轉和分隔,科學家稱之為水循環。地球若只有「死」水(不循環的水),就沒有潮漲退、雲飄浮、降雨下雪,地球也就不可能遍布植物;動物不能生存;高等生物更不能存活了。

  為了地球各種生命的存活和繁殖,水循環要求多種因素彼此間的精準平衡,包括太陽、月球和地球的物理特性;陸地的大小和高度;大氣的組成、溫度、壓力和風速等。這些因素的配合必須達至精確和諧,才能使生命延續。

  科學的進步讓人類對大自然認識多一些,也印證了聖經有關上帝創世過程的啟示是正確無誤。想看奇蹟的人只需仰望天空,觀察和思想地球能夠擁有生命,其實已在目睹奇蹟!

  當我看見廣闊天際就心存敬畏,正如詩人大衛對創造主的讚頌:「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鋪張穹蒼,如鋪幔子……你用深水遮蓋地面,猶如衣裳;諸水高過山嶺。你的斥責一發,水便奔逃……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參詩篇一〇四篇)。

(作者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物理學博士,亦參與教會培育工作)

"Planetary collision that formed the moon made life possible on Earth"(形成月球的行星因碰撞使地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Science Daily. 參考網站: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1/190123144519.htm.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