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4年6月號.第32卷.第3期.總第189期
聖經在哪裏
「吃」出聖經滋味
文/小乙



  聖經能吃嗎?它是甚麼味道?使徒約翰告訴我們說:「我從天使手中把小書卷接過來,吃盡了,在我口中果然甜如蜜,吃了以後,肚子覺得發苦了。」(啟十10)畢德生分享讀經態度時表示,吃書卷意味着讀經不再是客觀的行動,不再只看文字找字面意義,而是將它吸收到生命細胞裏,讀經者要變成他們所讀的內容。

禱告中用饌
  畢德生提出我們要用經文祈禱,即我們讀經時,要以禱告回應從上帝得來的信息。我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為祈禱是告訴上帝我們的需要。不是的,他說:「我們能夠和祂說話—回應祂、回答祂、與祂交談、與祂爭辯、向祂發問。」1

  要與上帝說話,聖經已能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內容、辭彙和文法。與上帝對話時脫離聖經,會讓我們的禱告忽略彼此的關係。畢氏以詩篇為例,詩篇的特質就是人跟上帝說話,把詩篇當作禱告的教材可讓我們具體掌握合宜的說話。一方面是詩篇包含我們生活中每件與人相關的事,如反思和觀察、恐懼和憤怒、愧疚和罪惡、問題和疑惑、需要和渴望、讚美和感激,以至痛苦和死亡,詩人將其生活中面對的一切赤裸裸地擺在上帝面前。另方面是我們可以透過禱告進入上帝要我們學習的每件事—聖潔、公義、憐憫、饒恕、主權、祝福、辯護、救恩、仁愛、至高和榮耀。詩人在詩篇中作了很好的示範。

以心靈品嚐
  傅士德說讀經時要邀請聖靈作嚮導。2在消費文化作主導的教會生活中,我們對聖經的認識常帶着先入為主的觀念,看聖經只為滿足眼前的需要,或讓聖經給自己一點安全感和凡事順利的證據。這樣讀經無法滿足心靈深處的饑渴。

  傅氏建議我們讀經時先將經文讀一遍,中間不要停頓,要以期待的心誦讀。跟着再重讀一兩遍,注意聆聽聖靈在心中的跳動,隨時停下來注視引起我們注意的字詞或片語。聆聽後轉入默想,聚焦剛才注意到的字詞或片語,將它看為上帝給的。以主復活後向馬利亞顯現作例子(參約二十11-16),我們試設身處地想像自己是馬利亞,運用自己的感官進入角色,問自己:「這時天色開始轉亮了嗎?那是怎樣的?空氣是濕潤或涼爽?是否散發着植物花草的香氣?面頰上的淚水乾了沒有?認出耶穌前,眼前那陌生人是怎樣的?聽到祂的聲音,我會有甚麼感覺和反應?我聽到馬利亞呼喚耶穌後有何感覺?當認出是耶穌,我心中湧起甚麼感受?」

  默想經文的重點是心靈敏銳。聖靈有否向我們顯示經文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我們要問:「主啊,祢會怎樣向我彰顯?當我的生命融入祢的生命時,我會看見甚麼?明白甚麼?」

  這樣的聆聽需要渴慕和專注。當我們全然沉浸其中,心自然滿溢出與上帝的親密共融。我們會看見自己映現於耶穌的眼前,叫我們能肯定自己,不再迷惘,巴不得和馬利亞同聲喊拉波尼(夫子)。

憑悟性細嚼
  蔣文忠說平常信徒只是「表面化讀經」,與聖經擦身而過,只在經文字裏行間穿梭,根本沒有和生命產生作用。要預備好進入聖經的世界,他提出要重複閱讀,先用腦,再慢慢轉到用心。他提出歸納式查經法三部曲。3

  首先是觀察。信徒讀經往往帶着主觀,甚至控制經文。他指出觀察之所以重要,第一是它能幫助我們找到很多「表面化讀經」看不到的線索;第二是它有助改變我們從主觀變為客觀的讀經態度;也有助我們放下對經文的操控,預備我們帶着開放的心靈,等候經文向我們說話。

  接着是解釋,這是對觀察的資料作出說明。這既是理性的活動,也是屬靈和超理性的。因在解釋觀察到的事物時,可能會碰到無法按常理理解的地方,我們只能放下自己有限的想法,學習聆聽和接受。最後是應用,這也是信徒讀經時常碰到的難題。我們常常誤將聖經教導原則化,希望從經文抽取簡約的原則,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甚至會誤以為經文只針對特定歷史文化,不能應用於現今世代。

謙卑領盛筵
  斯托得(司徒德)認為行真理是以行動詮釋聖經信息。要作個行道者,他有五方面建議。4

  一是崇拜。這是我們對上帝真理的回應,應由祂的話語帶領我們崇拜。無論個人或公眾崇拜,聖經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要被公開宣讀,宣讀者更要研讀它。我們也要以謙卑的心讀聖經,才能學會如何崇拜。

  二是悔改。聖經光照我們的罪,也叫我們離棄罪。

  三是信心。保羅指:「……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我們花時間讀經,信心就會慢慢成長。

  四是順服,它包含服從權威。這好像不合潮流,但主耶穌謙卑順服上帝的話、聽從祂的命令和相信祂的應許,我們要順服也就自然不過。

  五是見證。我們根據聖經作見證,聖經則是為基督作見證,所以信徒作見證都是為基督而作。

一起吃出滋味
  弟兄姊妹一起「吃」聖經,更是別具滋味。筆者月前和幾位弟兄姊妹用歸納式查經法查考路得記一章 15 節。我們以六何(何人?何事?何地?何時?何因?何果?)開始觀察。我先請他們重複讀出經文數遍,同時用心聆聽,然後用 15 分鐘觀察經文,找出六何所需的材料。

  接着是解釋。不用看釋經書,只看聖經和啟導本資料。解釋是對觀察到的材料提出問題,問題愈多愈好,因為我們一般習慣只看經文而不常提問,以致停留在經文表面。提問意味着你有不明白,並開始踏出一步,不再停留在經文表面。大家起初不習慣,但透過引導和互相鼓勵,問題逐漸深入,由是甚麼進入到為甚麼:「他們為甚麼到摩押?他們為甚麼待在摩押十年那麼久,沒打算回猶大嗎?」為甚麼的問題叫大家想邀請耶穌和他們一起坐下來,談談以利米勒一家出了甚麼狀況,並且為何作這樣的決定。經過解釋,大家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原來一起「吃」聖經可以這麼精采。

  最後是應用。我們看到曾跟隨上帝的以利米勒,在生活陷入艱困時,選擇離開上帝所賜福的伯利恆,到了摩押。在那裏生活雖然曾有短暫的安定,但接連發生的事叫他和家人更見舉步維艱。筆者帶領大家思想,團契中是否有這樣的弟兄姊妹,他們現今景況如何?於是大家決定要關心他們、持續為他們祈禱。結果下次查經的人數從幾位增至十多位。

  約翰「吃」書卷是先甜後苦,因他看到人類的終局。他的苦一方面來自上帝公義的審判,另方面可能來自約翰對人類末後的憐憫。我們讀經、查經和「吃」聖經,相信會是先苦後甜,苦是起步的艱辛和付出,甜是枝子連在葡萄樹上,就能結出甘甜的果子。

(作者是牧養教會經年的牧師,也常參與文字服侍)


註釋:
  1. 畢德生著,吳蔓玲譯:《聖經好好吃》(台北:校園,2008),頁 151-159
  2. 傅士德、哈默絲著,張玫珊譯:《讀經力量大:操練與神同在的生命》(台北:校園,2011),頁 82-97
  3. 蔣文忠:《我信讀經:讀經歷程中的神學導向》(香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17),頁 53-60
  4. 斯托得著,劉良淑、臧玉芝譯:《認識聖經的八堂課》(台北:校園,2012),頁 244-250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