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聖經的「定位」
聽道時,信息好像這麼近、那麼遠,心靈納悶翳焗,講台的聲音像蚊子在耳邊嗡嗡作響。不知你曾否有我這樣的經歷?工作勞役、人生無常、世態荒謬,加上生命與信仰的落差,疲累的我們渴求安身立命之所,為卡住的心靈解困。無奈聖經像是只可遠觀。
聖經只是定驚的護身符?暖心的金句萬年曆?控制人心的道德手冊?人生抉擇的指南?約化的信仰較易「入口」,但在複雜多變的現實面前便顯得蒼白薄弱,難以接住一顆顆失落、脆弱但赤誠的心,引領被現實圍困甚至擦傷的人找到前行的路向。
侷促與失序的日常,我們希望在縫隙間尋找空氣和秩序,讓心思澄明,承載人生的弔詭,支撐我們朝着對的方向穩步前行。我曾問上帝和自己:「聖經可以為此打開一扇窗嗎?」
聖經說述神國故事
聖經學者賴特(
N. T. Wright)於《神話語的力量》中指出,聖經不是真理合集的工具書,更不是供我們剪裁任用的參考書。
1它一直述說上帝在世上建立祂國度的故事,當中共有五幕:創造、墮落、以色列、耶穌及教會;最後指向上帝的國完全降臨,萬象更新。聖經已告訴我們應如何看待它。讀經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這故事的起源和走向,認清並承擔自己在這故事中的位置和角色。
2這是上帝的故事,同樣是我們的故事。
若聖經的內容被約化為說教式的童話故事或道德性原則,實在是把聖經閹割,扭曲它應有的角色。這樣實難以在顛倒紛亂的世界助我們找到立足點,預計世事變壞的同時,給予我們盼望和動力。聖經故事的弔詭、昔日信仰羣體的境況,以至聖經人物及詩歌背後的情感,均是立體而複雜,在美與醜、好與壞之間不斷遊走,使人感到不同經卷的信息充滿張力。這世界不正是這樣嗎?聖經引導我們從一個距離,以不同視角來透視和觀照眼前的人與事。殘缺的人性和世事只是上帝故事的背景、祂工作的場所,並非主題。當我們以樸實、謙卑的心在上帝故事裏漫遊,總會發現造物主自由自主地實現祂的計劃,同時憐恤並修補人性的脆弱破損,以愛和權能向蒼生言說。在歷史的傷痕和變遷中,迫使神的子民返璞歸真,傳承聖言,守護身分,抓緊盼望。
探索聖經張力的指向
聖經確實沒有為人間的各種悲痛憤慨提供點對點答案和「即食」方案。反而經文中有很多留白,或看似衝突的地方,邀請困乏沮喪的我們停佇,向上帝呼求、詰問和爭辯。當我們走進聖經世界裏沉澱細味,聖靈會帶我們勇敢直面世界的真相,然後往一己的內心檢視察看,從而把對神國的想像帶進現實,在洞穴中尋回出口。這需要對上帝開放並信任祂,不着急尋見看似安心惟自圓其說的答案;願意容讓信仰的衝擊把生命的雜質沖洗過濾。心境澄明,踐行所信,就不致在洪流中失焦失腳。
經卷有它各自的歷史文化和文學風格,不能隨意抽空經文來理解和應用。解釋文本,找出真義,再反思對應現今處境的應用,這過程對忙碌的我們確實不容易。但正因為紛擾的世態會磨蝕人的信念和力量,此時此刻的我們更需要仰賴上帝的言說,才能在跌宕中走當走的路。「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
There is a crack,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3
城巿神話幻滅,但上帝的故事繼續上演!
(作者曾是傳道人,現為文字工作者)
註釋:
- 賴特著,張奇軍、郭秀娟、梁碩恩譯:《神話語的力量:談聖經與神的權柄》(台北:校園,2014),頁 32。
- 賴特:《神話語的力量》,頁 131-143。
-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Anthem〉其中一句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