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4年4月號.第32卷.第2期.總第188期
十架在哪裏?再思基督受難
久違的十字架
文/小乙



  主日回到教會聚會,抬頭就看見十字架高高懸掛在講壇後的牆壁上,而每年的受苦節都被邀請默想被釘死的耶穌和祂的十字架。即使如此,真實的情況是,雖然被親眼看見,卻沒有被真正認識。

初期教會:被掩蓋的十字架
  保羅曾宣告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二2)然而,使徒時代的教會由於要從猶太教分離出來,並要在當時的羅馬社會作見證,對十字架的論述並不多。二世紀的教會雖然在崇拜禮儀中加入劃十架的動作,但他們認為道成肉身才是救恩的關鍵。到了君士坦丁接納基督教為國教,賦予教會、牧師和信徒種種特權,信徒從昔日隱藏的被逼迫者變成公開的被羨慕者。聖誕節和復活節在帝國的推波助瀾下,彰顯了耶穌基督的光輝,但受難節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基督十架苦難的真正榮耀也給掩蓋了。及至中世紀,在政教關係影響下,耶穌的復活成為凱旋的象徵,全能的基督取代了受苦的耶穌,十字架不再是苦難的記號。直到馬丁路德開展宗教改革,「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才重新被認識。

馬丁路德:十架神學
  路德在修道院過着最嚴厲的禁慾生活時,正處於極度罪疚和失喪,落入最深的幽暗和失望的狀況中,深感無論自己怎樣努力也換不到救恩。他向修會副會長史道柏茲求助後,開始閱讀聖經和奧古斯丁的著作。1512 年年底,他在威登堡的房間讀經時,讀到羅馬書一章 17 節「義人必因信得生」即豁然開朗。他從經文中看到惟有藉着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人才能被稱義,而信心來自上帝的恩典。
路德對福音的重新認知可說是神學的「哥白尼革命」。他扭轉當時教會千多年來以人為中心的救恩,重新回到以基督為中心的救恩。上帝雖然是自隱的,卻時刻啟示自己讓人認識;上帝在新約時代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和祂的十字架。這是路德的福音神學,他稱之為十架神學。

  路德對自己的罪非常敏銳,因而飽受良心攻擊,他迫切渴慕滿有恩典、憐憫的上帝。他最終發現只有藉着基督和祂的十字架,領受祂的恩典,才能使罪債全消,否則人根本不能來到上帝面前。他呼籲說:「單單傳講一件事,就是十字架。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福音。除了這福音,罪人找不到任何盼望,因為上帝一切的恩典和豐盛,都是藉着十字架啟示的,也是從十字架的基督賜給我們。」

  路德看十字架是基督工作的核心,也是揭開上帝啟示的鑰匙。他宣稱:「人們不認識十架上卑賤和恥辱的上帝,只認識榮耀和威嚴的上帝是不夠的……對上帝真正的認識,是在十字架的基督上。」十字架啟示了基督的羞辱、痛苦與死亡,以至上帝的震怒、審判與棄絕。然而,十架的背後也隱藏着基督的榮耀、喜樂與生命,以及上帝的救贖、赦罪與復和。

近代教會:被遺忘的十字架
  路德雖鄭重宣告他的認知,教會卻在過去五百年遺忘了基督和祂的十字架。畢德生牧師在《復活的操練》中說:「在耶穌基督時期,十字架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林前一23);如今,這樣的十字架也持續在我們身處的北美文化中,成為無法同化的絆腳石和愚拙。」1 對處身美國和基督文化混雜的信徒,他語帶感嘆的說:「當具有美式野心不受管教的蠻牛,配上溫馴及不承認十字架的基督徒,結果呈現一種混亂的屬靈光景:雜交產生的基督徒,既沒有上帝形象,也拋棄了十字架的救主。失去了人的特質,也喪失耶穌的特質,這是敵基督嗎?」2 比他年輕的楊腓力在《歡喜讀舊約》中,則從另一個角度說:「在美國這世俗化、工業化的環境,我們不是一天,而是可以整個星期也看不見世界屬神的提醒。」3 何頓更直截了當在《沒有基督的基督教》裏說:「沒有基督的基督教,不是指這個宗教或靈性學缺乏了耶穌基督、主,甚至是救主這類詞彙。它真正的意思是,當人採用這些名字和稱號的方式時,他們將它抽離了本來的特定位置,耶穌變成人生教練、治療師、密友、重要的一位……卻忽視『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這個愚昧的絆腳石。」4

  香港教會深受北美基督教影響,我們對基督和十字架的認識與他們不遑多讓嗎?久違的十字架不是說我們主日回到教會,沒有仰望牆壁上的十字架,或是受苦節時沒有記念它,而是指我們的信仰生活沒有真正認識十字架,沒有在信仰生活中真正活出十字架。

現今信徒:學習活出十架生命
  信徒碰到困難、挑戰和試煉時,常帶着理性、經驗和現實考量來回應。學習認識和活出基督並祂的十字架則鼓勵我們將自己託付予隱藏在十字架裏的上帝,定睛祂的應許,突破一己慣常的理性、經驗和現實考量。 既然上帝能把人間的不公和痛苦轉化為救贖的祝福,那麼,敢於活在基督和十字架裏的我們,面對一切困難、軟弱與戰兢都可依靠主基督坦然面對,因我們不會與祂的愛隔絕。

  或許,我們久違的不單是對十字架的認識,更是對基督和十字架大能的經歷。

(作者是牧養教會經年的牧師,也常參與文字服侍)

註釋:
  1. 及 2. 畢德生著,屈貝琴、黃淑惠譯:《復活的操練》(台灣:校園,2011),頁 112-13
    1. 楊腓力著,徐成德譯:《歡喜讀舊約》(台灣:校園,2001),頁 31
    2. 邁克.何頓著,皓熙、夏蔚譯:《沒有基督的基督教》(美國:麥種,2015),頁 197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