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4年2月號.第32卷.第1期.總第187期
牧人在哪裏?
同是天路流落人—教牧離開後如何關顧信徒?
文/胡志偉




  思考「教牧離開後如何關顧信徒?」這課題,先要對地方堂會與牧養關係有基本共識,才能具體探討牧養關顧的內容。

堂會與牧養
  我理解的地方堂會乃是「聖而公之教會」的部分體現。教會是走天路的子民,地方堂會只是在歷史時空內為行經路人提供適切的身心靈支援。有些堂會位於天路客的起點,幫助他們適應路上生活,忠告可能出現的危險;有些堂會位於半路中途提供歸屬羣體、成長空間、憩息場地等。還有一些在終點附近提供一杯涼水和蔭庇場所。「行旅中的教會」指向不同地方堂會在某位朝聖者旅程的不同段落成就的工作。

  有了正確的地方堂會觀念,我們再看牧養關係。基督徒的生命成長從來不是或甚少由一間地方堂會的某位牧者包辦。正如保羅所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使它生長。」(林前三6,《新漢語譯本》)每位個別生命的園圃皆承載着不同教牧與信徒的栽種與澆水,而這些作工者「……都算不得甚麼,最要緊的還是那使它生長的神。」(林前三7,《新漢語譯本》)

  牧養關係到底是甚麼?我們要理解牧養不是輔導的授受關係,也不是管理的僱傭關係,更不是課堂的師生關係。按照潘霍華於《牧養是場冒險》書中之意,牧養是幫助人遇見上帝,不是透過任何心理學的方法,或者過去累積的經驗來為他們提出建議,而是幫忙清除阻隔人與上帝之間的攔阻(罪),使人在律法中知罪,也在律法中經歷恩典。聖經描述的牧養,有時體現於集體教導(餵養),有時呈現於個別鼓勵安慰(關顧)。對方有時需要透過屬靈導引,等候神的引導;有時卻需要牧者或友人明確的指導。

  聖經描述的牧養關係不是從上而下,乃是多個方向,可以由下而上,也可以平等互動。我身為地方堂會牧者時,要學習「圈內的羊」並非屬於我或某間堂會,乃是聆聽善牧聲音,「要合成一羣,同屬一個牧人。」(約十16,《新漢語譯本》)

  對地方堂會與牧養關係有了上述共識,我們方能合宜地討論教牧與信徒離別後的交往關係。思考這課題時,保羅與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牧養關係(參帖前二17-三13)為我們提供了極為合宜的指引。

總有離別時
  「弟兄們,我們既是被迫暫時與你們分開—人是分開了,心卻沒有—就懷着熱切的渴望,想方設法要見你們的面。」(帖前二17,《新漢語譯本》)

  保羅於其牧養生涯,離開與他有密切關係的地方堂會時,同樣受到別人的質疑與怪責。馮蔭坤解釋保羅寫本封書信原因之一,是「保羅離開帖城後沒有再回去,表示他不愛帖城的信徒……保羅覺得必須回應這些指控,以免帖城信徒懷疑他和同工的品格和動機,以致對他們所傳的福音失去信心」。1

  當牧者非因個人操守而離開堂會,有些是轉換工場(由原來堂會轉往機構、差會、神學院等),有些是因政治因素離港流放,有些是退休,這些離別必然帶來震驚、難以接受、失望、忿怒、傷痛、被出賣等負面感受。

  我認識一些牧者於 2019 年反修例運動後,再經歷 2020 6 月頒布國安法,活在失掉自由的恐懼中,被迫與其牧養的羊羣不辭而別。大部分信徒明白與諒解這種突然或低調離別,也有些會發怨言與嘲諷。離開的教牧明白人性的限制,「休理會諷刺與質問,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許冠傑《沉默是金》歌詞)。

  離開的教牧無論留港或移民,可以學效保羅的心胸,「人是分開了,心卻沒有」(帖前二17,《新漢語譯本》),持續向個別信徒表達主內關係的情誼。僱員離開了舊公司,還可以與昔日同事繼續有友情的交往;同樣牧者離開了堂會,無論是轉職、進修、移民、退休等,也非宣告關係結束。

  牧職倫理提醒離職的教牧不要干涉堂會內政,甚至不宜與會眾有任何接觸,以免影響接任牧者的牧養。離開牧者要有自知之明,知道界線所在,然而他們又明白與牧養對象的關係不是「貨品或服務的供應」,牧者一旦中止了僱傭合約,關係就告一段落了。

  保羅不視帖城信徒為個人專屬私產,也非不健康的共依附關係(co-dependency)。當他不能再見帖城信徒,就派出同工提摩太(參帖前三2、5),「在你們的信仰上堅固你們,勸勉你們,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帖前三2-3,《新漢語譯本》)。

  放在現今場景,離別教牧可作的是關心與祈禱:求上主差派合適同工前來承接牧養關顧。接手牧者不是對手,爭奪信徒的歡心,乃是路上接力的同工,繼續牧養羣羊。

相逢又相識
  「但提摩太剛從你們那裏回來,給我們帶來了關於你們的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又說你們常常親切地想念我們,渴望要見我們,正如我們渴望要見你們一樣。因此,弟兄們,我們雖然在各樣困苦患難中,卻因為你們的信心而得到安慰,因為你們若在主裏面站穩,這樣我們就可真活了。」(帖前三6-8,《新漢語譯本》)

  關顧是開放與互動,不存在離別牧者要主動及施予,留堂信徒同樣也關顧牧者的需要與適應。「你們常常親切地想念我們,渴望要見我們,正如我們渴望要見你們一樣。」(帖前三6,《新漢語譯本》)保羅與信徒之間彼此渴望「再見」。「常常指保羅和同工被迫離開帖城後,信徒一直沒有忘記他們,而是對他們有『好的記念』,或作『仁慈的記念』。」2

  昔日保羅面對地理、交通與通訊的種種限制,仍能突破,安排同工前往不同地方聚會點,了解信徒近況。現時資訊科技大幅縮減了人與人之間的地域距離,身處何方的牧者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社交軟件與信徒聯繫。

  我於 2021 年退休移英後,透過 Facebook 與其他社交軟件,恆常與各地相識的或偶遇的人保持聯絡。關顧就是雙方向神與人開放心靈,承載對方的悲喜與掙扎,注視上主在你我之間發生的事情。當我們能重新發現「我在路上的故事」與「你在道中的際遇」結連一起,這便是生命結連與關顧。

主引領前路
  「願我們的父神自己和我們的主耶穌引領我們的道路,直到你們那裏去。又願主使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盈滿溢,正如我們對你們的愛一樣,好讓主堅固你們的心,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和眾聖徒來臨的時候,在我們的父神面前,在聖潔中無可指摘。阿們。」(帖前三11-13,《新漢語譯本》)

  保羅正確理解真正牧人是上主,各人皆蒙神引領前路,牧養關顧,要達成非信徒依附牧者與堂會,乃是信心堅固,站穩在真道上。

  阿拉斯泰爾.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於 Rediscovering Pastoral Care 指出,牧養關顧不能以「專業主義」作為框架,乃是關係建基於「個人的純全」(integrity of the individual)。3無論身分是教牧或信徒,我們皆是負傷的醫治者,需要上主愛的大能進入。4

  亂世的政治經濟現實不再安定與繁榮。教牧與信徒皆是真相與不實資訊的受害人,也承受信任關係的破損,因為某些課題的立場不同而割席斷交。

  無論政治立場是對立,信仰傳統與理解是差異,我們「同是天路流落人」,有些是舊友「相識又相逢」,有些是新友「相逢何必曾相識」。重要是我們能在天路終點彼此重聚,而路上的偶遇與同行,間中有誤會與衝突,也能愛中寬恕與復和,皆是我們生命成長中必要學習的功課。
 

(作者是退休居英牧師,保留本文版權)


註釋:
  1. 馮蔭坤:《明道研經叢書:帖撒羅尼迦前書——成為聖潔預備迎見主》(香港:明道社,2004),頁 5
  2. 馮蔭坤:《明道研經叢書:帖撒羅尼迦前書——成為聖潔預備迎見主》,頁 96
  3. Alastair Campbell, Rediscovering Pastoral Care (London: Darton, Longman & Todd Ltd, 1981), 37.
  4. Alastair Campbell, Rediscovering Pastoral Care, 45.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