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2年4月號.第30卷.第2期.總第176期
社會之傷.教會之傷
探問傷逆下的教會出路
小乙



  香港教會隨着近幾年的國際時局、社會變遷和人心思變,正面對近數十年來未曾經歷過的遽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在2021 年7 月出版的《應對時勢.教會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9》中指出,從信徒出席崇拜的數字正反映教會在走下坡,從2014年的高峰開始滑落。胡志偉牧師在分享時用了十六個字來總結他對教會的觀察:

回顧.檢視
  老弱乏力:教會正從成長/成熟/維持走向衰弱。報告顯示,教會的平均年數約為32年,而建堂50年以上的教會有373間,佔整體教會28%。過往十年,新的植堂只有59間。報告同時顯示,教會信徒的年齡組別中,特別是44歲以下的,從2004年的66%下降至2019年的49%。胡牧師總結說,堂會年紀愈大愈趨保守,而因循也較強。

  不教不養:隨着坊間神學教育普及,種類繁多,信徒也喜歡追求講員,消費熱門課程或聚會,牧養也出現錯誤定位,甚至有教會將牧養外判,假手他人包辦。若教會失卻正常功能,教導未能滿足信徒,牧者和信徒的關係疏離,離開堂會的現象就會出現。

  經濟隱憂:教會的信徒奉獻從2014年佔95.7%, 減至2019年佔91.7%,雖然只下跌了4%,不算是個大數目,卻是動搖了教會鼓勵信徒奉獻的理念。報告表列了教會的收入情況,比對2014年,從服務和投資/儲備而獲得的,在2019 年有逾倍增幅。

  風起雲湧:2019年崇拜人數大幅下跌,從2014年出席崇拜的30.5 萬人下跌到2019年的26.9萬人。這是否受2014年社運的影響?教會的保守和因循,也促使年輕人出走?胡牧師沒有作出結論,他只說報告反映宗教自由、社會議題、社會運動等課題正逐步從教會外部走進教會,備受信徒關注。

  最後,他用了四個字形容2019年的香港教會:「弱不禁風」。教會是否帶着這樣的身軀回望2014年,踏進2019下半年,並面向2020年的新冠肺炎?教會要如何面對?

前行.探問
  教新在2021年就上述報告進行了跟進,並於同年出版了《「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簡報》。跟進報告指出,2019年12月的崇拜出席人數持續下跌,是2019下半年社運的影響嗎?進入2020年,教會受疫情影響,限聚令下只得轉變為網上崇拜,而兩組分別在2020年3月及12月的網上崇拜人次數字差別不大,反映網上崇拜沒有減少信徒參與的意欲。相反,在恢復實體崇拜時,出席人數卻強差人意,只得2019年12月的53%,是信徒害怕染疫,抑或是習慣了網上的無拘無束,又或是其他因素,就有待探討了。

  香港教會、信徒面對傷逆已有兩年多,影響匪淺,在報告羅列的問題中,其中有三方面的影響,值得關注省思,探求出路。

  情緒/精神困擾:傷逆前信徒已面對工作、子女教養、人際關係等不同壓力,有些甚至因而產生情緒/精神困擾,傷逆下情況更形普遍。在報告中,這是牧養所面對問題的第6位,佔62.6%。

  全球疫病肆虐,憂鬱症患者也隨之加增。香港普羅大眾同樣受到種種染疫、抗疫、防疫處境帶來的巨大壓力,直接影響生活,甚至生計,低下階層尤是苦不堪言。防疫措施下的社交限聚、WFH(在家工作)、停工停課、教會只有網上聚會等,都在拉遠彼此的距離、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聚、傾談、接觸,原是關心、支持、打氣的力量,卻是驟然不可相觸,對需要情緒或精神支援的人來說,實在是艱困時刻。信徒既是社會一分子,自然也有這樣的情況。筆者曾接觸幾位長者,因不能到教會聚會,家人也囑咐不要四處走動,他們無奈撇在家中,漸漸脾氣變差了,也變得悲觀了,甚至擔心感染、害怕入院、憂懼死亡。試想情緒病患者平常尚且要定期看醫生吃藥,而這幾年香港的變遷,連正常人都有種吃不消的感覺,他們又情何以堪。

  移民潮:報章資料顯示,香港的遽變會產生兩波移民潮。第一波是要趕及讓子女在彼邦入學、趕着要走的人。以2021年移居英國的資料為例,當中35至54歲的佔六成,其中已婚的佔72%、有一個以上孩子的佔60%、專業/ 副專業人士佔65%,人數約有12萬。至於第二波,將會是需時變賣資產、需時選定移居地點或學校、希望爭取時間多賺一點錢旁身的人。但隨着近月數萬宗的確診個案,抗疫措施下的種種問題,市面經濟轉差,他們原初的憧憬也逐漸消失,為配合孩子入學,今年的復活節和暑假,可能會是另一個離散時刻。

  教新在移民問題上的跟進研究正是香港狀況的縮影,但信徒移民情況更嚴重。全港約有1,300多間教會,有約800間表示有信徒已經移民,而表示有信徒準備移民的有約1,000間。在回應移民問題的信徒中,有11.4%表示已經移民,而準備移民的有11.3%;將兩組數字相加,即約有22.7% 的信徒會移民。這個驚人的數字,相信會對教會造成很大打擊,因為移民信徒中大部分是介乎35至54歲、有子女、屬專業一族,他們離去後教會將出現事奉人手短缺、青少年人導師缺乏、財政緊張等問題。為甚麼這樣說?前文已提及胡牧師評說教會為老弱乏力,趨向保守、因循,故年富力強的一代移民了,教會又弱不禁風,面對後疫症時代,要怎樣走出低谷?

  年輕信徒牧養:跟進研究顯示,青少年崇拜人數持續下降。這是否反映教會的青少年服侍只停留在聚會/活動形式上,卻未能回應他們的真正需要?從2014年約1.7萬人跌至2019年約1.4萬人,又是否反映了年輕人在2014年社運後對政府的訴求轉移到教會,因未能得到適切回應而選擇離開?在報告中,雖然青少年崇拜的次數增加了,教會似乎有意積極回應,但平均出席人數在近10年間下跌了53%,從52.1人,下跌到24.3人,這又是否反映教會仍未聽懂年輕人的聲音?

謙卑求主引導
  教會面對以上問題時能有甚麼對策?從第一份報告顯示,教會面對2014至2019崇拜人數下跌11.9%時,卻計劃增添11%受薪同工。然而,在這幾年的社會傷逆裏,教會依然老弱乏力,不教不養情況會繼續惡化,奉獻隨信徒離散驟降。教會怎樣才能找到出路?胡牧師在結論中說:「界定現實,向會衆說出真相,一起共謀出路,求主引導前路。」這是否一記當頭棒喝!
 
(作者是堂會牧師,亦為本會特約編輯)

參考資料:
  1. 梁國全、劉梓濠編。《應對時勢.教會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9》。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1年7月。
  2. 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組編。《「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1年11月。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