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1年12月號.第29卷.第6期.總第174期
寫在信仰路上
浪跡天地——我們內心都嚮往的生活
孫基立



  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美國電影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浪跡天地》,講述美國「公路遊牧族」的生活狀態:六十歲的費恩居住的小鎮日漸蕭條,沒固定工作,丈夫也去世了,於是她決定孤身一人踏上漫無目的公路之旅,路上以打散工為生,吃住都在破舊的房車裏。

體驗心靈自由
  這種生活很艱苦,可是她在路上遇到了也是過這樣生活的同伴,他們之間的友情純淨簡單,素不相識的人也可推心置腹,路途雖孤寂,費恩在這樣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自由,享受了簡單真誠、沒受功利勢利污染的人際關係。

  在旅途中,她隨時融入大自然的壯美:在清澈冰涼的溪水中游泳、在羣山密林中盡情呼喊……她體驗了一生從未有機會感受到的原始自由。

  費恩在旅程中結識的同伴,有的是由於生活所迫過這種生活,有的是完全出於自願的選擇。在故事的開端,她也是因生活所迫,無法負擔現代社會高昂的生活成本,惟到後來,她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了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純淨無私的友情;最重要的是,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她謝絕了家人、朋友、傾慕者共同生活的挽留,義無反顧地一次又一次踏上旅途。

  電影中,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房車族」的聚會:他們每年一次於固定地點聚集幾天,在篝火旁大家毫無芥蒂地談到自己的過去:有受過越戰心理創傷而再無法忍受人羣和喧囂的老兵、有父母早逝的少女、有身患絕症的婦人、有失去所愛之人及工作和房子的老人……旅途對他們來說,就像一次療癒的過程,也是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他們短暫相遇,很快又離別。

重新找回自己
  這種拋棄一切的遊牧生活很像沙漠教父的隱修生活,他們遠離喧囂的人羣和當時社會的既定規則,脫離一切舒適方便的物質享受,退到沙漠和荒野,有的會在岩洞裏度過一生,他們的生活讓我們深思:許多的物質需要、心靈上得到他人承認的需求,其實是被消費社會創造出來,並非必不可少的。

  隱修者的「神貧」願:拋棄一切,回歸本源,恢復我們被造時上帝給予我們的本來面貌。這其實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和解脫。在這樣的生活中可重新找回自己。西元 270 至 271 年的沙漠教父聖安東尼是這種隱修生活的代表,在後來的教會歷史中,每當教會經歷動盪不安,神學上迷茫分裂的時候,就常會有一批人,選擇離羣索居,避開一切神學爭論及教會政治鬥爭,去荒無人煙的沙漠森林,自食其力,用默想、祈禱和讀經度過每天的生活。他們常常留給後世基督徒珍貴的精神遺產。

  我曾拜訪過好幾個這類型團體,他們的生活非常規律,守沉默的規矩,從不竊竊私語,窺探別人生活,或傳播流言上浪費時間,也不與來訪者交談,每隔數小時就規律地一起去教堂祈禱,平時專心做自己的靈修、勞作……

  這些團體一般在遠離塵囂的地方,周圍也沒甚麼消遣娛樂去處。在這裏生活,心靈會逐漸變得很安靜,和上帝的關係也逐漸變得非常親密。著名的聖衣會(Carmel)及特拉比斯會(Trappist)都屬這樣的團體。這些修會在近代曾出現過影響整個時代的靈修作家,如聖衣會的小德蘭,特拉比斯會的梅頓。他們的作品有一種普通作品難以企及的靈修深度,不表現在用詞的華麗、結構的複雜、引述的廣博,而在於用非常簡單的語言去闡述活在我們靈魂深處的問題和思索。

嚮往去偽存真
  耶穌在地上生活時,也曾在一些重要時刻,避開眾人,到曠野中單獨祈禱,如招選門徒前夕、受難的前夕……祂在面臨重大選擇和危難時,需要這樣的時刻和環境,從父神那裏得着力量。

  在日益繁忙喧囂、欲望膨脹的現代消費社會,這樣的時刻在我們的生活中已幾乎銷聲匿跡,在《浪跡天地》中的費恩卻以一種特殊方式接觸到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她所經歷的環境和沙漠教父以及隱修院的環境完全不同,可是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對物質和虛榮的擯棄、對真正自由的體驗、對廣袤大自然的讚歎、對純真人際關係的嚮往和實踐……

  這齣電影為何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為甚麼文化、國籍和社會階層都迥異的人,一致稱讚喜愛費恩的故事?這從側面說明我們生活的社會貌似繁華,其實隱藏了許多孤寂、疑惑、厭倦和疲憊。可是我們被現實羈絆,很少有人如同費恩一樣,終於邁出了去偽存真的第一步。然而我們在內心深處,其實羡慕這樣一種本真、簡樸的自由、堅強獨立的性格,我們很多人都嚮往許多教會先輩曾經實踐過的生活。
 
(此欄歡迎讀者投稿,詳情請參稿例。)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