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1年12月號.第29卷.第6期.總第174期
仍能喜樂
有請喜樂!
余振陵



  「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腓二18)
  「弟兄們,我還有話說,你們要靠主喜樂。」(腓三1)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
  「要常常喜樂」(帖前五16)。


  喜樂是基督徒生命的一種特質,我們絕不會感到陌生。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與相熟的弟兄姊妹一起聚會,在動人的詩歌中,或在怡人的環境裏,感受到喜樂似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當遇到困難、挫折、傷痛,仍要喜樂,這是否強人所難?為甚麼新約聖經如此強調喜樂?

喜樂,是命令
  「喜樂」是新約聖經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字,名詞 χαρά 在新約中出現 59 次,動詞 χαίρω 出現的次數更達 74 次,其中 11 次是第二身眾數的命令語氣1。這 11 次命令,除馬太福音二十八章 9 節是耶穌向門徒的問安,其餘皆為向門徒和教會發出的吩咐;而這還未有包括以其他動詞形式出現,卻帶有命令意思的經文。2

  在教會成長多年,一直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喜樂」為甚麼可以是一個命令。眾所周知,只有從心而發的,才是真正的喜樂;勉強做出來的,頂多只是強顏歡笑。即使很希望能經歷這份超越外在環境的喜樂,並確實看到不少在困苦中仍充滿喜樂的見證,但喜樂真能作為對別人的吩咐嗎?

  事實上,聖經的作者發出喜樂的命令時,深知這絕非稀鬆平常的吩咐。只要對早期教會歷史有基本認識,定必知道早期信徒已面對嚴厲的逼迫。就在這樣嚴峻的環境中,聖經的作者一再吩咐信徒要喜樂。既然如此,即使這對重視個人感受的後現代人而言多麼難以想像,但身為基督徒,仍必須正視在聖經中喜樂的命令。

喜樂,是前瞻
  聖經的作者吩咐信徒要喜樂,不是隨便的一句安慰話,卻是有堅實的信仰基礎。其中,彼得前書說得最直接:「你們反而要喜樂,因為你們既然在基督所受的苦上有分,這樣,你們在祂的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大大喜樂。」(彼前四13,《新漢語譯本》)

  彼得前書中這個喜樂的吩咐,是回應當時信徒正面對的「火一般的試煉」(彼前四12)。3 彼得視這苦難為參與在基督所受的苦難中。4 當信徒參與基督的苦難,便表示他們與基督的生命有一種內在的聯繫,因此他們亦必然會有分於基督的其他方面,包括祂將要顯現的榮耀。簡而言之,彼得吩咐苦難中信徒喜樂,是基於他們共同的終末盼望。因為有把握得到賞賜,因此在苦難中仍能喜樂。

  然而,這盼望不只是單純的代價與獎賞的關係,彷彿信徒透過承受苦難,便得着了領取終末獎賞的資格。苦難與終末盼望的關係是更深層的、有機的連繫,二者是透過基督連結在一起的。道成肉身的聖子,才是聖經中喜樂的吩咐那個更根本的基礎。

喜樂,是回顧
  說到新約聖經中喜樂的源頭,其中一段重要的經文是路加福音二章 8 至 20 節。這段經文幾乎每年聖誕節都必定會誦讀,講述天使向牧羊人宣告基督降生,並形容這是大「喜」的信息。牧羊人照着天使的話找到了耶穌後,他們的反應是「歸榮耀與神,讚美祂。」(路二20)雖然經文沒有直接說牧羊人喜樂,但這反應清楚地反映了他們心中的喜樂。

  然而,喜樂卻不是這段經文中提及的唯一或必然的反應。最初天使向牧羊人顯現時,他們的反應是「懼怕」(路二9),因為不知道發生甚麼事情。當他們把天使的信息傳開,聽見的人的反應是「詫異」(路二18),既驚奇,又半信半疑;馬利亞則把這一切事「存在心裏,反復思想」(路二19),似乎一時消化不了她的奇妙經歷。此外,馬太福音更提到希律與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太二3)。這些反應跟天使宣告的喜樂形成反差。

  能夠因為基督的降生而喜樂,是相信了那位馬槽中的嬰孩就是他們一直所等候的受膏者,並且認同這位受膏者要帶來的好處。若無法相信這驚人的消息,只會感到詫異、懼怕;若無法放下自己的執着從而接受基督的恩惠,則只能感到不安。

  教會的喜樂,可說是延續基督降生那一夜牧羊人的喜樂。神藉着耶穌基督,已在歷史中成就了祂的應許,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信徒既然接受這是大喜的信息,投入了這份恩典中,每當回溯這件已然成就的事情,就是連上了喜樂的源頭,喜樂的泉源便油然而生。

  如此,聖誕節作為教會紀念耶穌降生的日子,可說是喜樂的標記。難怪傳統宣稱聖誕節是「普天同慶」。

喜樂,是自知
  回看我們自己,身處強權當道、公義不彰的世界,面對營營役役、禍福無常的日子,我們如何實行聖經中喜樂的吩咐?時下流行說正向思想,或與聖經中的喜樂不無共通之處。然而,喜樂的吩咐並非單純的正向思想。關鍵在於,是甚麼提供我們逆轉思維的參照點,使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看待事物。

  說到底,人總有憂愁的時候:我們或因為經歷了不如所願的事,例如病患、身心折磨或失去摯愛;或因為對未來感到無望,迷亂悵惘,吉凶未卜。這一切來得實在又強大,足令我們憂愁。事實上,在我們的生命裏、身處的環境中,確有太多不能掌握、不能抗衡的事物,威脅着我們的生命、人格,叫我們灰心、沮喪、憤怒、害怕,失卻前行的動力,甚至失去生命的方向。那些「凡事有轉機」或「明天會更好」的口號,無法帶給我們真正的安慰。

  然而,在基督裏,我們有超越這一切的立足點。基督的降生,讓我們知道這世界的王已臨到地上,並成就了永遠有效的救贖大功。在基督裏,我們知道一切地上的事物都不能界定我們的生命。遭遇甚麼、失去甚麼、有甚麼遺憾,都不能動搖我們生命的根本。

  因着基督的救贖,不管經歷甚麼事情,我們仍能在基督裏誇口,我們有不能奪去的豐盛生命;同時亦帶給我們屬天的盼望,讓我們知道生命仍有前行的價值。即使前路不明,一切不似預期,但我們必然抵達那最美好的終點,是神確切的應許,是不能動搖的。

  為此,我們可以積極面對前路,細味途中或甜或苦的每一步,深知道當我們從終點回望,這一切不過是為我們邁向終末的旅途錦上添花。

  如何實踐喜樂的吩咐,聖經給我們的指引,正是要前瞻後顧:一方面將心思放在神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盼望,不將此時此刻那「至暫至輕的苦楚」不成比例地放大;另一方面,毋忘二千年前耶穌基督已然成就的救贖,不迷失於世界各樣的幻變中。在這貫穿歷史的信仰支架中,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認定那位掌管萬有的神,喜樂的命令便不再是不合理的苛求,而是信徒理所當然的回應。

  遇上苦痛的事情,悲傷難過是自然不過的,耶穌在地上也曾流露祂的悲痛。喜樂的命令,不是要我們勉強作出與困苦的處境格格不入的反應,也不是要我們故意無視生命中的苦楚,而是邀請我們將眼光放回基督身上。喜樂,是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基督裏,立足於這不能動搖的磐石上,向想要打倒我們的事物發出勝利的宣言。對於在基督裏領受了確切應許的人,在患難中喜樂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自知知神!
 
(作者是中國神學研究院延伸課程主任)
(本文原載於 CGST Magazine 第 8 期,2018 年 12 月號。本會蒙允轉載。)

註釋:
  1. 太五12,二十八9;路十20(2 次);林後十三11;腓二18,三1,四4(2 次);帖前五16;彼前四13。
  2. 例如羅十二12、15。
  3. 一些學者認為這是指尼祿王火燒羅馬城後所發動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但大部分學者認為經文只是以火,尤其煉金,形象化地表達信徒面對的試煉,並非暗示特定的歷史事件。 後者的解釋突顯了試煉的正面作用。參 P. J. Achtemeier, 1 Peter(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6), 305-6 的討論。
  4. 「有分」的原文是 κοινωνέω,其同字根的名詞 κοινωνία 指密切的聯繫,參 BDAG s.v.κοινωνία。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