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1年4月號.第29卷.第2期.總第170期
閱旅靈程
疫情中思考消費
若瞳



  疫情持續已逾一年,各行業均受影響,消費市道持續下跌。對於一向熱衷消費的香港人,甚至信徒,這是一次停下來,細心思考消費如何影響生活的機會。香港浸會大學講師駱頴佳所著的《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正好提供一點啟迪。

  書中提到,消費和資本主義的關係難以分割:「資本家要擴張新的地區就得先改變該地方的原有意義、感覺及欲望流動的方式,並重新為這地方制碼,將之改變為叫人滿足消費欲望的地方,譬如定一個叫人產生欲望的名字,一個令人產生消費欲望的消費空間,從而重新將該地方劃/建構/符號化成只容納消費欲望的地區。」(47 頁)

沉迷消費令人失自由
  我們可有發覺這城愈來愈多商場,名字也更新奇,顧客走進購物空間,感受箇中氣氛,盡情享受購物體驗;然而,愈是消費我們愈感勞累。「情感消費並沒有真正把我們的精神狀態舒緩下來,也沒真正給人帶來解放性的快樂與自由。因消費衍生過度消費,而這種消費是非自由的、強迫性的,跟工作一樣都是不自由的。問題不在於享樂,而是工作與享樂(消費)在力必多經濟下,只是一種互相協調甚或是『勾結』的活動,目的都是要操控人的精神狀態,方便他們適應與支撐資本主義的運作。」(68 頁)

  為了能更多購物,享受消費的愉悅,我們必須更努力工作、出賣勞力、知識、精神,甚至情感:「情感資本主義社會是需要我們的情感去配合/適應資本主義的運作,當中特別需要兩種精神操作技術。第一種是控制情緒的『禁欲式』精神操作技術,確保有效率地好好完成工作或休息,配合持續的工作;第二則是『縱欲式』精神操作技術,驅使人進行無盡的感覺消費。」(69 頁)

  從事服務業的朋友,應體驗過即使心情如何不佳,仍要對客人眉開眼笑的困難。「在情感資本主義的世界裡,一個講求自我身體及情感更多管理的職場世界裡,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可成為一種有助仕途的優勢及資本。」(64頁)

以信仰眼光審視文化
  既要在工作場所控制情緒,又要在消費場所發洩情緒,我們的心靈從不如自己所想般自由。有趣的是,我們若不努力工作,不努力消費,似乎就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或會漸被邊緣化,不被社會接受。

  如何解困?讀者可在書中尋;當然,答案絕非一人或一本書可窮盡。重要的是我們帶著信仰的眼光,重新審視世界和文化,繼而帶來改變。唯願上帝在各人心中動工,讓信徒在疫情後,不再沉浸於過度消費的泥沼裡。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