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0年8月號.第28卷.第4期.總第166期
現代門徒行傳
初期教會的增長常態與其中的文化因素
朝朝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跡。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二41-46)

  有相當多教會增長學學者會引用這段經文說明教會增長的一些元素:
 
1. 領受使徒的話 2. 受洗
3. 恆守聖道 4. 團契生活
5. 恆守主餐 6. 同心禱告
7. 敬畏神 8. 奇事神跡
9. 信徒同住 10. 凡物公用
11. 均富 12. 教內人際和諧
13. 人神親密 14. 與民眾友好

耶京特色的初期教會
  初期教會正處羅馬統治時代,當時的耶路撒冷,有羅馬派來的總統彼拉多代表羅馬實施統治,又有大希律作猶太人的傀儡王,以協助管治猶太色彩濃烈的人民。

  五旬節節期,有大量到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並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來到。新增的三千門徒,除了耶路撒冷本城居民,應也包括相當多的外來守節者。他們在此經歷到美好的聖城特色教會生活,就成為日後他們分散到各地建立教會時的一種規模。

  經過幾千年歲月,基督教會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在很多種族、國家中發展開來。若將上述的初期教會增長元素或做法,毫不改變、全盤照單運用於各地,是否就可保證現代教會也能像初期教會那樣,有如此迅速和驚人的增長呢?

放諸四海皆準?
  當我們縱觀教會歷史和宣教歷史,答案已是非常明顯:福音進入不同文化時,就會與該文化產生互動,進而磨合出適切該文化的教會生活形態,是為「宗派」。

  想像一下:上述一系列的初期教會生活特色,在炎熱的非洲原野部落教會實踐時,能跟在嚴寒極地的冰屋教會一模一樣嗎?在溫暖多水的海島岸邊的教會,實踐方式又能跟乾熱缺水的沙漠曠野遊牧民族的教會完全相同嗎?我們稍作思考都不難明白,於不同文化、地域、環境中實踐這段經訓,在實際做法上,確實有調整的必要。所以我們要分辨:經文所描述的教會生活楷模,哪些是恆久不變的真理原則?哪些是屬乎按當時當地環境作出調整的、文化的表現?

  舉例說:有些宗派堅持洗禮必須全身浸入水中,而有另一些宗派則接受灑水禮。如果有宣教士在沙漠地帶傳福音大有果效,一個聚會就感動了幾千人歸主。宣教士後天就必須離開,而那些歸主者都極希望能藉受洗作公開的認信見證。眾所周知,沙漠缺水,所有信徒全身受浸當然不可行,就是為他們行灑水禮,也沒有足夠的水,怎辦?於是有機智的宣教士,以沙代替水,為所有人施洗。又如信徒同住這種事,若要在香港如此擠逼的地方實施,大家都明白這是幾近不可能的事。

當福音與文化相遇
  福音傳開後,有歸主的人群出現,教會就會自動按該處的文化、環境、氣候等特色調整,成為一所具地方特色的教會。我們縱觀世界各地各國各族的教會,會發現有各種不同宗派、不同語言、文化、傳統的教會存在,這就是一種證明。所以,非洲土著的教會肢體赤身跳舞頌讚神,並不比城市中披上詩班袍,有管風琴伴奏的分部合唱的教會遜色。泰國的山族教會,常因地點偏僻而買不到城市教會常用的葡萄汁,他們就以紅色的糖水守聖餐;請不到牧師從老遠來主持聖禮,教會的長者就起來施行聖禮。

  在神的眼中,哪個教會是蒙祂悅納的呢?是以全身浸入水中為信徒施洗的教會?是能以中世紀聖殿清純的無伴奏(a cappella)詩班頌唱的教會?是每週皆以葡萄酒和無酵餅守主餐的教會……還是在自己的文化場景中愛神愛人的教會呢?

  當福音與文化相遇,會產生許多課題,對某些長時間只適應一種特別教會文化的信徒,可能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放下偏執,用寬廣的胸襟,欣賞神在各民各國各族各方,有不同文化的教會生態。
 
(作者是獻身泰國宣教歷數十寒暑的宣教士)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