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中信月刊

年份 
分類 
2019年12月號.第58卷.第12期.總第692期
人間煦日
他們等待一個家
鍾李寶笑、鍾志謙



  兒童是弱勢群體,理應得到保護以避免受到暴力、虐待和剝削等身心傷害。可是虐童事件仍時有所聞,且總是在無可挽回時才曝光。如去年初,一名五歲女童被揭發遭親父繼母虐待致死,令人扼腕。香港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最新發表的報告顯示,2014 至 2015 年十八歲以下兒童死亡案件中,有九名兒童被襲擊致死,當中七人的施襲者是其父母;另自殺個案佔十八宗,年紀最輕的只有十一歲。一位自小被父母遺棄的十八歲青年接受報章訪問時憶述自己曾三度自殺,雖然每次都有人阻止,卻沒有人給他後續的關心!難道上帝會捨他們不顧?深信上帝愛著每一個人,我和丈夫也正是神差遣將愛跟他們分享的。

一切從禱告開始
  我(寶笑)以前是一名兒科醫生,曾有十年時間在醫院負責處理兒童被虐個案。單是我服務的屯門醫院每年就處理逾一百宗這類個案,足見社區裡的破碎家庭為數不少,有些複雜的家庭更是上一代已出問題,如離婚、暴力或吸毒等。當父母受情緒困擾,遇到孩子頑皮、或孩子本身也有特殊需要(如專注力不足、學習障礙等),都會引發父母情緒爆發,繼而動手打孩子。孩子在充斥暴力的家庭中實在處境堪虞。

  當時每個個案我雖只接觸兩三天,但上帝感動我為這些家庭和被虐小朋友祈禱。我常對自己說,我不是做一份「工作」,不是只開一個會議(聯合各方專業如醫生、社工、學校老師等商議受虐待兒童的福利計劃)。我覺得只安排孩子往安全地方住宿是不夠的,即使社會提供再好的福利計劃,也觸碰不到破碎家庭的核心問題。這些孩子和父母最需要的是心靈醫治,因此我要盡上身為基督徒的使命,把握合適機會讓他們知道上帝愛他們,盼望從上頭而來的愛能改變這些家庭,癒合他們破碎的心,家庭關係得以復和。

  我和丈夫(志謙)一直被上帝感動要去照顧心靈受傷的孩子,去年祂更給予機會讓我倆都樂意成為寄養家庭,接納一位寄養孩子!我們本沒想過「埋身」照顧這些孩子,何況我們結婚只有一年,挑戰很大(夫妻磨合、離開二人世界的空間等),初時曾有掙扎。但經過禱告後,我們決定回應上帝,盡力照顧這孩子,希望能幫助他好好成長。由於我們沒有經驗,除多方學習外,就是倚靠上帝,跟從祂的指引(聖經)教養他。我們按社工的提議,讓孩子初期在寄宿學校放假時,才來我們家住,當孩子漸漸適應,便全程與我們一起生活。因我們是為回應上帝而做的,所以並沒有申請社會福利署的資助。感謝上帝讓我們能應付所有開支,而孩子亦適應得很好。我們盼望繼續接待第二、第三名……有需要的孩子,願他們在這家得到溫暖,在基督的愛裡成長。待孩子的原生家庭預備好,適合與他們同住時,便讓孩子與家人團聚。

諄諄教誨
  這些孩子特別需要溝通,好讓他們內心的感受得到抒發和理解。記得有回,一位我們關心的孩子在停車場奔跑,志謙立刻么喝他「停」,孩子很不高興又鬧情緒;後來志謙向他解釋:「當時你身處停車場出入口,卻沒有牽著 Paul 叔叔(志謙)的手,我怕你有危險才大聲喝止你。」當孩子明白後,知道 Paul 叔叔是想保護他而非責罵,誤會便立時冰釋了。溝通很重要,彼此的關係也因此一步步建立起來。孩子漸漸成長,改變了不少,現在鬧情緒的次數已然大減。

  又有一回,志謙罰一位犯錯的孩子讀聖經箴言,起初他很不願意,問為何要他讀箴言,志謙解釋:「想讓你知道上帝怎樣愛你和教導你。」孩子讀聖經時志謙一直陪伴在側,沒想到當他讀完規定的篇章後,竟問:「Paul 叔叔,可不可以多讀一章?」志謙欣喜答道:「當然可以啦!」翌日孩子起床更自動自覺讀聖經。後來志謙問孩子:「你覺得 Paul 叔叔是不是罰你呢?」他答:「其實我覺得你是愛我,根本不是罰我。」要讓這些過去身心曾受傷害的孩子感受到愛並不容易,但上帝的話確實能改變人,這是為何我們堅持以聖經真理培育孩子的原因。誠然,在教養過程中我們也看見自己的性格和限制,因此常對孩子說:「人的愛有限,我們都是靠著上帝的恩典幫助你成長的,祂才是一家之主。」

靜待有心人
  不少兒童因家庭問題而要暫時居於寄養家庭,直至可與家人團聚或獨立生活。然而,有傳媒指出,可提供服務的寄養家庭數目去年曾一度跌至五年新低,出現逾二百名兒童等待一個家的情況。經歷創傷的小朋友需要關愛,他們的心靈和情緒極需上帝的醫治,以重建安全感和尋回自己的價值。我和志謙會繼續接待小朋友,與他們同行,幫得一個得一個;也盼望更多有心人願意出一分力照顧這些孩子,給他們溫暖有愛的家。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6)願孩子們都能茁壯成長,踏上豐盛的人生路。
 
(何在凡採訪)

註:《明報新聞網》,2019 年 5 月 31 日報道。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