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中信月刊

年份 
分類 
2019年11月號.第58卷.第11期.總第691期
人間煦日
讓孩子打開心窗
蘇惠玲


  抑壓、濕疹、脾氣……成年人遇到這些困擾,可找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輔導,幫助紓緩情緒。惟若是孩子面對上述種種焦慮,實在不懂亦不易抒發,有時因而導致難以專注學習,作父母的也許十分擔心,卻只聚焦著意督促孩子讀書,孩子的心聲卻被掩埋……幸好上帝是美善信實的,重視每一個生命的價值,不會忽略人所忽略的一群。曾從事幼兒教育的蘇惠玲就是其中一位上帝揀選祝福這群有心靈需要的使者,她修讀了遊戲治療,希望幫助小朋友找回自己。

滋養承托
  當承受壓力時,兒童或會出現焦慮情緒。曾有兒童向蘇惠玲形容生活是黑洞,說的是無止盡的壓力和密密麻麻的日程。她又遇過小學三年級生,因各種壓力而出現強迫行為:不停洗手。兒童的壓力,有時來自社會上的比較,亦有因搬家、轉校、缺乏陪伴的影響、父母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

  蘇惠玲指出,遊戲治療的目標與輔導相同,都是認識、接納、滋養和承托生命,只因小朋友不懂表達情緒,故幫助成年人的輔導未必適用於小朋友。遊戲治療是讓孩子在一個抽離於日常的情景中,將難以言傳的感覺表達出來。蘇惠玲希望與孩子同行,並營造空間讓小朋友建立自己。

  透過遊戲治療,能了解兒童的壓力源和家長管教情況。蘇惠玲發現不少家長自覺不懂管教子女,只能跟隨社會風氣,感到既被動又無奈。她強調,生活在高速、高壓、高焦慮的世界,信仰正是盼望所在,要相信生命中的美善。她鼓勵家長要先面對並處理自己的壓力,才有心靈的動力帶動家庭氣氛:父母情緒健康,看到盼望,兒童也就較易卸除黑洞般的無力感。

與孩子同行的建議
一、 留意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在工作和生活上對人和善,卻會向家人發脾氣。「兒女是耶和 華所賜的產業」(詩篇一二七3),並不是發洩或滿足家長期望的工具。家長因一時怒氣打罵孩子,過後常感後悔。而小朋友一般敏於覺察別人的情緒,卻不知道原因,誤以為是自己造成的。家長若能自我省察,並向小朋友坦白心情,有助孩子放鬆。家長更要為自己劃出私人時間,製造空間,紓緩情緒。

二、 相信美善。上帝創造的世界,並人的心裡都有來自祂的美善。

三、 要讓孩子清楚不喜歡的是錯誤行為,而非孩子本人。小朋友易生內疚感,擔心父母因其無心之失而不愛護他,故需幫助他們了解真正原因,給予肯定,改善行為。

四、 不說摧毀的說話。如:「不想生你出來」、「要拋棄你」等。

五、 不贊成體罰。孩子是給我們愛護,不是打的。

六、 管教尺度一致。父母的管教態度宜一致,以免孩子在雙重標準下影響品德的建立,這較「嚴父慈母式」理想。

技巧以外
  修讀過遊戲治療的蘇惠玲強調,管教孩子不是單靠技巧,而是倚靠上帝,跟隨聖經的管教方式最穩當;藉著祈禱,將管教孩子的難題交託給上帝,冷靜應對。主耶穌深知我們有多軟弱,卻仍是寬恕和包容我們,因此我們只求盡力做好合神心意的父母、上帝的兒女。

  蘇惠玲在家中也是以信仰生命與孩子同行,並常經歷到上帝的恩典。有一次兒子說謊,她沒立即揭穿,只祈禱交託,向上帝表達對兒子的擔憂。及後事情敗露,兒子不得不承認,蘇惠玲藉機教導兒子,上帝樂意給人機會悔改糾正,希望兒子主動承認錯誤,真誠悔過。有時我們不認同小朋友的行為,但需讓他們知道:上帝愛每一個孩子,給予改過的機會。

  她又以身作則,常常禱告,更設定在家裡與丈夫和兒子三人一起祈禱的時間,認為是最佳的親子教育。兒子感到有考試壓力時,便騰出五分鐘時間與兒子一起禱告,才繼續溫習。

效法耶穌
  耶穌的門徒彼得曾三次不認主(參約翰福音十八15-27),耶穌復活後卻溫柔地問他:「你愛我嗎?」(參約翰福音二十一15-19);祂又會藉說故事的形式教導人,指出人的罪,給人改過機會(參約翰福音八1-11)。蘇惠玲每每為耶穌的忍耐感動不已。我們都有罪,和小朋友一樣會犯錯,只有主耶穌的愛可以塗抹。(參詩篇五十一9)她渴望能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伴他成長,現在所學的技巧、工具,或有一天會過時,但堅持以耶穌為榜樣,效法主忍耐的心,跟隨祂永恆不變的價值觀教養孩子卻是一生受用。

  蘇惠玲與其他家長互勉,管教孩子不要隨波逐流,而是權衡生命的價值,回到對孩子最純粹的冀望,就是他們身心靈健康。自我裝備固然有幫助,最要緊是切實彼此相愛(參彼得前書四8),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和兒女一起努力。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