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20年2月號.第28卷.第1期.總第163期
查經小品
這是甚麼?(出十六1-36)
譚廷蔚



  「食」本為生存的根本,但在物質豐富且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食」已不再只為裹腹,「食得好」更是現代人的一種追求,無怪乎一些基督教機構為了籌款,也要在昂貴的酒店舉辦盛宴,且強調「許多富有的基督徒不請食是不肯來的!」究竟這是需要抑或慾望?

  出埃及後一個多月,以色列人來到汛的曠野,由於從埃及帶來的食物已用完,食物嚴重短缺。他們的不滿爆發,嚴厲的控訴指向摩西及亞倫。這裡形容發怨言的是「以色列全會眾」(參十六2),他們甚至埋怨,若為奴卻能在年老時死亡,總好過較自由卻因飢餓而早死。

對神的服從與信任
  在摩西未呼求耶和華之先,祂已主動回應以色列人的需要,對百姓的投訴,祂並沒顯出忿怒。耶和華告訴摩西祂將會從天上降下糧食,並指示百姓可每日收集的份量,而到第六天他們要收集比平常的多一倍(參十六4- 5),這樣的安排是要測試以色列人的服從與信任。接著,耶和華的應許實現了(參十六11-20),晚上有鵪鶉飛來,早上在野地上有像白霜的小圓物給百姓作食物。百姓看見了,驚奇的不知道「這是甚麼?」(嗎哪為「這是甚麼」的音譯),摩西告訴他們:「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經文只簡短地描述鵪鶉飛來,而嗎哪的描述卻十分仔細,可以理解到:糧食的呼求是合理的,但食肉的願望卻不是;嗎哪的出現是超自然的,而鵪鶉的出現可以是自然現象;嗎哪的供應持續了四十年,但鵪鶉的供應只是偶然。

  惟以色列人並不都遵守神的法度:有多收的(顯明是貪心),有少收的(可能信心不夠)。而摩西吩咐不可留到早晨,也不要在安息日去收,亦非所有人聽從(參十六17、20、27)。因此,耶和華設立了「安息日」的規矩(參十六23-30),因為是「聖」的,是「向耶和華守的」,所以嚴格規定甚麼工都不可作。

  以色列人在曠野生活面對的艱難是真實的,但他們以埋怨來應對,而內心的慾望更令他們不安、起貪心,而神卻以恩慈供應了他們的需要,並以法度測試以色列人的服從與信任,幫助他們建立倚靠耶和華的心。

要常檢視自省
  現實生活中,「需要」與「慾望」常是基督徒的掙扎,例如我們只需食物裹腹,卻要求芳香美食;只需地方休息,卻追求環境配套等;我們不要埋怨,要留意所追求的是否有能力承擔,更重要是會否影響對神的服從與信任。

  「這是甚麼?」是值得我們常常自省的問題,檢視追求的是「需要」抑或「慾望」,以能作出符合神心意的決定。
 
(作者是香港信義宗神學院神學博士生)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