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19年10月號.第27卷.第5期.總第161期
閱旅靈程
一代去,一代來
若瞳



  敲打鍵盤之時正值八月中旬,這夏天對香港人來說別具意義,筆者的情緒亦受影響。這個多月來無意閱讀,隨手翻開書櫃一本薄書,正是《四代香港人》。

  《四代香港人》是呂大樂教授 2007 年出版的著作。呂教授曾於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現任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他在書中以社會學角度分析香港生活的四代人,因著面對不同的社會環境,面貌各異。

香港四代人
  第一代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經歷戰火逃難來到香港。作者稱他們最懂得忍耐逆境,掙扎求存,並形容其對下一代的影響:「戰後嬰兒……享受了過去幾十年香港社會最開放、最多元聲音的自由環境,其實是在第一代人情願或不情願地容忍與接受的情況底下進行的。」

  第二代是 1946 至 1965 年間出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過而被稱「戰後嬰兒潮」的孩子。他們人數眾多、自以為是,雖生活環境競爭激烈,但努力後取得回報,作者形容為「有領取獎品的機會」。他們享受了各種成果,卻沒為下一代提供空間,偏偏就是這一代人「擁有支配的地位與能力。」

  第三代是 1966 至 1975 年間出生、可能是被忽略也是無法擺脫「戰後嬰兒」影響的世代。他們質疑上一代的人生思維;生涯規劃和消費方式以當下為重點。面對香港前途問題,他們不像戰後嬰兒那樣接受遊戲規則以換取回報,而是會試圖改變,參加遊行,這亦開啟新一代的政治參與。

  第四代則是 1976 至 1990 誕生的世代。以物質而言可被視為最幸福的、卻也是最明白「金錢、物質都不足以保證幸福」的一代。若說戰後嬰兒享受最大的是自由,第四代的孩子最缺乏的卻是自由,早早被推上激烈競爭的一群:各種樂器班、游泳班或補習班等,因成年人認為「世界只重競爭,所以又怎可不及早為子女作準備,幫助他們將來出人頭地。」

總結
  以書中內容對應現時社會的情況或嫌不足,畢竟此書出版後已有千禧嬰和Z世代未有論及。然而,若從競爭的觀點來看,新一代大概在一個更嚴峻、欠缺自由和成長空間的環境中掙扎求存,從近年開學後,總有孩子自毀可見一斑。

  上一代的父母大概太了解社會競爭的可怖,遂為下一代規劃各種大藍圖小計劃,企圖在嚴密監視、指手劃腳中避免他們犯錯,卻讓年輕人失去成長的空間。作者曾問「是我們對年輕一代失去信心?」

  提到信心,不期然想到耶穌;祂不斷給予門徒成長的機會,不會喋喋不休地說教;即使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亦沒有說三道四,只在他反省過後,給予他重新出發的機會。耶穌所言所行有否提醒我們,對別人,特別是孩子,給予多一點空間和機會?
 
(作者畢業於樹仁大學中文系,現為火苗文學工作室成員。)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