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傳書雙月刊

年份 
分類 
2019年4月號.第26卷.第2期.總第158期
同負信仰的軛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
羅慶才



行義受苦的現實

 本文題目取自彼得前書三章 14 節。1這卷書給讀者一個印象:雖然當時的社會環境尚算平靜,信徒卻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主要是異教徒對這新興宗教的種種猜疑,甚至攻擊。書卷作者關心的,是信徒如何面對這時好時壞、變化多端的情況。這卷書有一個中心主題,就是為主受苦,憑信而活。

  在「正向思維」當道的今天,作者的教導有點消極,這樣的說法難有市場。但作者要強調的就是,受苦是信徒生活的現實,是我們不能逃避的境況,作信徒就是為「行善受苦」(參彼前二20)而蒙召。那麼,何謂「受苦」?「苦」從何來?「苦」其實與信徒的使命有關:他們蒙召,使命是要「宣揚」上帝救贖的作為(參彼前二9),不論他們在社會上的身分或地位,為主作見證要成為他們作任何事的出發點。當他們這樣行,難免受別人的質詢、懷疑、刁難,若他們來自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群體,如為奴的,或作妻子的,那麼要面對的挑戰就更嚴峻,他們就更要忍耐,和心存盼望(參彼前二18-20;三1-6),為主而活。

  作者以耶穌基督為榜樣(參彼前二21-25)。基督在受苦中忍耐,為要使落在罪中的人得蒙拯救;同樣地,信徒也為要使人聽聞福音而學習忍耐。在這大前提下,受苦是為別人受苦。這樣,信徒就能跟隨主的「腳蹤」行。在這基礎上,信徒的受苦,是有福的。

痛苦中的沉默

  近日,重讀遠藤周作的《沉默》。書中講述三位葡萄牙宣教士駱特奇里斯(Sabastian Rodrigues)、迦培(Francisco Garrpe)和胡安(Juan de Santa Marta),為要查明恩師費雷拉(Ferreira)是否真如傳聞所指,經已棄教,在明知當時的日本是宣教士的葬身之地,仍不辭勞苦,不畏艱辛,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日本,尋找恩師。三人中胡安死在澳門,剩下二人,等待機會,前赴日本。到達後,他們接觸到當地的信徒,在困難重重之下牧養他們。這兩位宣教士沒有等苦難臨到,而是離開安逸的葡萄牙,拋棄原本享有的聲譽和尊重,投身苦難當中。後來,當局發現他們的行踪,二人為確保日本信徒不會缺乏牧養,決定分道揚鑣。結果,駱特奇里斯因被人出賣而被捕。當局以日本信徒為人質,要脅駱棄教,駱最後屈從。書中,作者描述駱在不同處境裡,不知不覺在腦海浮現出耶穌的樣子。他被出賣後,也聯想到耶穌被猶大出賣的記載。這些手法,讓讀者感受到駱遠道從葡萄牙,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大有耶穌道成肉身,捨身為人的抱負。駱所行的,演繹了彼得前書二章21節:「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最弔詭的是駱最後因為不忍看見日本信徒因他而受苦,於是棄教。這一幕,實在動人肺腑。當局把一幅耶穌的聖像放在他腳前,若他踏上一腳,被捕的日本信徒就能獲釋。駱內心為此陷入劇烈交戰,就在這時,他耳中響起一把聲音:「踐踏吧!踐踏吧!我就是為受世人的踐踏而來。」這聲音,終於打破了困擾駱多時的沉默。在這聲音的催逼下,他舉腳踏在耶穌的聖像上。到底駱的棄教是好是壞,是值欽佩還是應被唾棄?相信讀者各有自己的見解。對筆者而言,這是駱為主受苦的極限。書中描述,駱最後離世時,手中仍握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似在說:駱特奇里斯至死,仍然忠心於主。

跟主腳蹤者有福

  在香港,信徒生活尚算安逸,所掛心的,都是因安逸而有的牽掛。香港人講效率,崇拜也要有效率,若有需要選擇教會,就要在家居附近的;家中若有小朋友,最理想是選教會有一流兒童事工的,有助孩子的智力和社交成長,更可在孩子的 portfolio 中加分。

  在安逸中,我們規劃信仰和信仰生活。我們享受服侍,我們享受牧養,我們享受志趣相投的人彼此相交,這是我們所擁抱的。而最不想見到的,是有人攪翻這條安逸的船。

  但在這安逸的小天地以外,有很多地方的信徒,卻要面對受苦的現實:生命不保,財產盡失,過著彼得前書的讀者們所過的日子。不用說遙遠的非洲或印度,就是近在咫尺的內地,信徒也正面對因信仰而遭打壓的境況。教會領袖被拘押,教堂建築物遭拆毀,宗教活動受限制,傳福音(不論對象)都被禁止。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們堅強嗎?有持守對主的忠心嗎?有為了可紓緩壓力而作出妥協嗎?相信會有這樣的信徒;但願意不顧一切,忠誠為主的,也有不少。這些信徒,正面對被到處遊行的仇敵魔鬼,追捕吞噬的危險。

  為義受苦,如何有福?因為他們正行在耶穌的腳蹤上,學習祂的榜樣。即使世界忘記他們,掌權者壓制他們,但耶穌沒有撇棄他們,耶穌要成為他們的保障。在世人看來,他們是可憐的、不識時務的人。但在神眼中,卻是屬祂的人,因此他們是有福的。

  「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四12-13)

(作者是香港浸信會聯會會長)
(本文分段標題為編輯所加)



註釋:
  1. 筆者接受彼得前書乃寫於公元一世紀末的說法。寫作地點是羅馬(參彼前五13)。


  •  
中國信徒佈道會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網頁設計及維護:自由策劃有限公司。
免責條款 | 私隱政策